眼下正值秋收秋種時節。記者走訪安徽省滁州市全椒縣了解到,這個縣近年來探索稻蝦連作綜合種養模式,將小龍蝦做成了大產業,吸引3萬多農民參與種養,涌現了一批養蝦能手和致富帶頭人,其中包括已獲7項國家發明專利的王如峰。
“這兩天我和社員們一邊忙著收割水稻,一邊準備親蝦的投放工作。”在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的田頭,今年60歲的理事長王如峰談及稻蝦連作模式如數家珍:稻田養殖小龍蝦,春季養蝦,夏季種稻養蝦,秋季種蝦繁育,冬季蝦種越冬,循環往復……
對于從事水產養殖工作30多年的王如峰來說,在政府政策感召下,十年前在全椒縣二郎口鎮曹埠村租用了350畝低洼水稻田建立了龍蝦科學養殖實驗示范基地,開展龍蝦種、苗繁育和稻蝦連作,取得了較好效果。他于當年牽頭成立了合作社,帶領社員們共同致富。
開展技術研究和科技創新,不僅成為合作社發展壯大的“法寶”,也使王如峰成了遠近聞名的稻蝦“發明家”。“稻田養蝦利用時間空間和水稻龍蝦的生長發育規律,形成良好的生態系統,是水稻種植、龍蝦養殖技術的有機融合。”王如峰說,“我們堅持田頭做試驗示范,探索標準化、規范化種稻養蝦方法,總結提煉了一些種養技術,目前已獲7項國家發明專利了。”
記者翻開王如峰捧出的一摞專利證書,看到內容涵蓋龍蝦環保養殖、幼蝦飼料等方面。他指著去年3月獲得的發明專利“一種龍蝦環保養殖方法”說,這項專利的核心是養殖龍蝦要注意避開四周污染源和投喂合適飼料,具體包括選擇池塘的深度、飼料的制備、飼料的投喂、水體循環管理等。“環保養殖有利于龍蝦的成長,使得龍蝦不受污染物細菌的污染。”
正在介紹期間,王如峰接到安徽省農業科學院水產研究所一位研究人員打來的電話。“我們討論了產學研合作的具體事宜,前幾日剛簽訂了產學研合作協議,建立龍蝦白斑綜合征快速診斷方法是合作內容之一。”王如峰告訴記者,這是合作社開展產學研合作的一個案例。截至目前,該合作社已取得“稻田養殖小龍蝦技術集成與優化”等多項科學技術研究成果。
得益于科技創新、規范化管理和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稻蝦連作恢復良好的生態系統,穩定水稻產量,增加龍蝦數量質量,提高經濟效益,合作社成員的腰包鼓起來了。“過去是種養戶找市場,價格低、效益差。”合作社成員、村民陳厚德說,由于技術上去了,質量提高了,現在是市場找種養戶、找產品,平均畝產龍蝦約100公斤、稻谷約550公斤,純收入2000多元。
與此同時,全椒縣赤鎮龍蝦經濟專業合作社也逐步發展壯大。記者了解到,該合作社社員數已從2006年的57戶增至347戶,稻蝦連作面積從3400畝左右擴至1.35萬畝,龍蝦產值從300萬元增至6000多萬元。
如今,在全椒縣,像王如峰一樣的養蝦能手越來越多。在示范帶動、市場拉動下,該縣稻蝦連作規模不斷擴大,發展勢頭強勁,形成了稻田龍蝦養殖熱潮。全縣稻蝦綜合種養12萬畝左右,稻蝦產業年產值達6億元。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