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鯉是既可供觀賞又可食用的大型名貴魚類,目前,市場看好,養殖趨熱。現將錦鯉的人工養殖技術介紹如下。
一、魚池建造。
選擇通風向陽、水源充足、排灌方便的地方建池,家養錦鯉可利用庭院空地或房頂建池。條件允許可建成水泥池,底層向排水口一端傾斜。也可建成簡易池,用磚壘至規定高度后,內襯單層0.08毫米厚的塑料薄膜或彩條布(包括池沿),不用灰漿或泥漿,造價較低。親魚池面積30—40米2,池深1.5—2米,水深1.2—1.5米。產卵池15—20米2,池深1.5米,水深1—1.2米。孵化池3—5米2,池深0.8—1米,水深0.6—0.8米。苗種池10—15米2,池深0.5—0.6米,水深0.4米。成魚池的大小視飼養量的多少而定,面積愈大愈好,既有利于成魚快長,水質也不易變壞,池深1.5—2米,水深1.5米左右。池的四周可種植葡萄,池頂設架,既美化環境,又能在高溫季節遮蔭。新建的水泥池用前要除去堿性,可蓄滿水后加入稻草或麥稈浸泡,15 天左右后排出池水,再用清水沖洗幾次,然后加入用濾網過濾的新水即可使用。
二、人工繁殖。
1.親魚選擇。
挑選體質健壯、色澤鮮亮晶瑩、品系純正、品種特征明顯、色彩邊際清晰鮮明、鱗片光滑整齊、游姿穩健、魚鰭完整者作親魚。雌親魚要在4齡以上,雄親魚3齡以上。這樣的親魚,生殖腺飽滿,卵子和精子的活力強,受精率和孵化率都較高,用作親魚最理想。
2.雌雄配比。
錦鯉繁殖時,親魚雌雄配比適當與否,與卵子受精率高低關系極大,為了提高受精率,雌、雄魚的搭配比例以1:3或1:2效果較好。雌雄的識別方法是:從外觀看,雌魚身體短粗而豐滿,腹部膨大,胸鰭端部呈圓形。雄魚身體較瘦長,胸鰭端部略尖,在胸鰭的第一根鰭條和鰓蓋上有若干白色“追星”。
3 .產卵巢制作。
棕樹皮用水煮沸后撈出,扎成小束,然后將小束按一定間距綁在細竹竿上,間距與束把的長度相同。也可將塑料纖維材料制成水草狀,作為產卵巢,既經濟又耐用。
4.產卵孵化
當水溫上升到18℃時,將親魚移入產卵池,注意觀察其活動情況。當水溫上升到21℃,親魚出現急促追逐現象時,即移入卵巢,親魚陸續產卵。當發現卵巢附滿卵時,將其撈出換上新卵巢。親魚第1次產卵后,相隔2周左右又會產卵,待產卵完畢,需將卵全部撈出放入孵化池,以免被親魚吞食。
孵化是錦鯉養殖中的重要環節,孵化得當,不但能提高孵化率,而且能加深魚種長成時的顏色。當發現池水變成淺灰白色時,要立即換水。新舊水溫差不得超過l℃。孵化池不能用強烈的陽光照射,水溫不能超過30℃,受精的卵在15℃。水溫下只需2天即可孵出魚苗。
三、苗種培育。
魚苗孵出后,最好在孵化池中增放一些水浮蓮供魚苗棲息。魚苗出卵3—4天后才開始浮到水面覓食,此時,應立即將魚苗撈往苗種池。第1周用熟蛋黃、豆漿、藻、軟蟲等作餌料。周后,投喂水蚤、紅蟲和切碎的絲蚯蚓等,并適當補充人工配合飼料,每天上、下午各喂1次。當魚體長到2厘米以上時,即可移到成魚池飼養。
四、成魚飼養。
放養密度以稀一些為好,因為錦鯉食量較大,過密會影響生長。一個100米2的成魚池,以放養100—120尾錦鯉為佳。錦鯉是雜食性魚類,可將剩飯、剩菜、果皮等,加入10%左右的動物內臟、福壽螺、蛆蛹、蚯蚓等動物性飼料混合輾碎制成混合飼料。也可用糠、麩皮、煮熟的雜糧與動物性飼料混合制成顆粒投喂,其飼料蛋白質含量應達35%左右、脂肪5%-8%。具體投喂時,要根據魚體大小、氣候變化及水質情況適量投飼,每次喂料以15-30分鐘吃完為宜,日投料量為魚體重的5%—6%。夏季一般上午6—7時和下午15—16時各喂1次,春、秋季上午7—8時和下午14—15時各喂1次,冬季下午13—14時喂1次即可。
魚池水質宜嫩綠清爽。為保持水質良好,需堅持清污和定期換水。每天巡池時及時撈出剩餌殘渣,夏季水溫高每2—3天換水1次,春、秋季4—5天換水1次,換水量為原池的1/3—1/2。冬季當氣溫降至0℃時,應將錦鯉及時轉移到室內魚池越冬,室內水溫要保持在2—l0℃,注意重點是保溫;適當投餌、保膘防病,11月至翌年3月要保證錦鯉安全越冬。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養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