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海水食用魚類,被港澳地區推為我國四大名魚之一。目前石斑魚養殖以傳統的網箱養殖和池塘養殖模式為主,由于易受氣候條件、環境變化、養殖技術等因素影響,這兩種模式的養殖成活率較低。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出來的石斑魚體形好、肉質緊
養殖車間
在廣東省中山市,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利用封閉式工業化循環水養殖石斑魚,不僅擺脫了水產養殖“靠天吃飯”的依賴,而且每立方米水體可以養出30公斤魚,成活率在90%以上,年產石斑魚超過200噸。
簡化裝備 降低成本
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羅愉城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目前工廠化養殖設備價格高、能耗高、維護成本高,如果設備運行中發生故障,不但維修起來相當麻煩,而且對養殖品種的影響也比較大。”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集成了南海水產研究所海水魚養殖水質調控技術和健康高效養殖技術等成果,針對不同的養殖品種,做了兩套不同的循環水養殖系統,一套是針對水質清潔度要求較高的養殖品種,如養殖石斑魚;一套是對水質渾濁度要求沒那么高的養殖品種,如養蝦。
記者看到中山衍生水產有限養殖有限公司循環水養殖石斑魚的設備并不像其它的那么復雜,但養殖的水質依然清澈見底,魚的活力非常好。羅愉城告訴記者:“這是因為我們用設施替代設備,在設備上做了大量的優化。用曝氣機+水泥池替代蛋白分離器,用弧形篩替代微濾機。關鍵是這套設備的維護成本很低,因為裝備少了,能耗自然少。雖然在工程前期我們會做多一些東西,但是在后續的能耗方面就少很多,原本整個循環水系統需要花費3000萬,現在我們只用了1400萬,成本降低了一半,而且運行的效果還不錯,所以我們認為這樣還是比較經濟、實用的。”
建立中西醫結合防病技術體系
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的密度高,容易發生病害。為此,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建立起中西醫結合防病技術體系,選用苦參、大蒜素、大黃、黃芩、黃柏、五倍子和穿心蓮等抗病毒和抗菌的中草藥,根據不同季節,選用不同配方的中草藥制劑混合在人工配合飼料中,預防和治療養殖中遇到的病害,同時也不存在毒副作用和休藥期,保障了食品安全。
羅愉城告訴記者:“我們建立的中西醫結合防病技術體系,成功地利用大蒜素防治了腸炎,利用滅蟲王等復方制劑防治了白點病,利用“三黃”防治了腸炎、爛鰓和赤皮病,利用葡聚糖等多糖類物質大幅度增強了魚體免疫力,提高成活率,保證食用安全性。”
野化馴化 改善肉質
研究表明,利用水的流動性增加養殖石斑魚的運動量,可以提高肉質鮮美度。傳統的魚排養殖和池塘養殖,魚是在水體相對靜止的環境中成長的,而石斑魚喜好躲藏在石縫或珊瑚石周圍,因此較少活動,魚成長較快,但肉質一般,脂肪偏多。而中山衍生水產養殖有限公司構建的單池循環水養殖系統,在單池循環水養殖系統下,水體在圓角正方形池中是以一定流速切向進入養殖池中的,水體不斷的旋轉,迫使石斑魚在較為高速流動的水體逆水游動或逆流停止,需要消耗大量能量。加之高品質的人工配合飼料和水體環境,養殖出來的產品都是脂肪較少,肉質鮮美。
羅愉城還告訴記者:“公司擬在現有高標準養殖車間的基礎上擴大養殖面積,在已有研究技術前提下進一步開展技術創新與集成,同時,引進國內外先進技術和配套設施,建立工廠化循環水石斑魚養殖產業示范區。希望通過其示范作用,輻射、帶動周邊地區工廠化循環水養殖系統的配套建設,逐步實現周邊地區工廠化‘封閉式、循環水、集約化、無公害、高效益’健康養殖。”(黃嘉榮)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