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經濟半小時》)隨著海水養殖的迅速發展,養殖對象的種類也日益增多,許多具有良好經濟效益的新品種進入了人們的視野,今天我們就一起去廣東省湛江市看一看那里有什么樣的新財富!
致富又出新路子!紅貝養殖場轉戰海上,一年創造產值3億元!
在湛江市的覃斗鎮,近幾年這里盛產一種外海養殖的扇貝,學名為華貴櫛孔扇貝。這種扇貝表殼呈黃褐色,當地人又稱“紅貝”,紅貝以營養豐富、味道鮮美、肉質細嫩而著稱。制成的干品俗稱“干貝”,是著名的海八珍之一。那么這種扇貝又怎么成為當地人致富的新路子呢?
凌晨4點,天還沒亮。尹國明一行三人帶著頭燈來到碼頭,在魚排上緊張而有序地做著出海前的準備。
在漆黑的夜幕下,靠著頭燈微弱的光,三個人手腳麻利地把系在漁排四周的網兜一個一個解下來,堆放在船上。十幾分鐘的時間,這條小漁船上就堆滿了裝著紅貝的養殖籠。放置妥當之后,容不得片刻休息,伴隨著發動機的聲音,漁船就漸漸駛離了碼頭。
今年50歲的尹國明是湛江覃斗鎮流沙村的村民,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三年前回到家鄉開始養殖紅貝,如今他已經成了村中小有名氣的紅貝養殖戶。在大海上行進了一個多小時后,終于到了尹國明的養殖廠。
尹國明的紅貝都是在外海浮筏籠養。今天的風浪有些大,這給尹國明的工作增加了些難度。他說,船上這些紅貝是昨天分揀完剩下的,個頭比較小,今天要再放回到海中,綁在浮綆上繼續養殖。再過三個月才賣。
尹國明現在養了2萬籠紅貝,按照40塊錢一籠來算可以有80萬元的收入。
三年前,尹國明在海上建起了這個養殖場,投入了40萬元的成本設置固定樁、浮綆、浮漂等養殖設施,并購買養殖籠。
基礎設施建好了,養殖籠還可以重復使用,接下來的投入就只有苗水了。尹國明說,他買的苗水是四塊錢一克,每一克苗水中有紅貝2000個左右,最終大概能夠成活800個,這800個紅貝重約80斤,按照3塊錢一斤的收購價最終能夠獲得240元的收益,利潤十分可觀。不過養殖紅貝并不是一件簡單的活。
尹國明:天氣熱的時候會死,現在不會死了,一般是18度到22度養這個,25度最理想,33度以上太熱了,天熱了死亡率會很高,就不能動。
由于紅貝主要以硅藻類、雙鞭毛藻類和橈足類等浮游生物為食物,因此對海水的質量要求較高。雖然也有人選擇在靠近岸邊的地方進行養殖,尹國明還是選擇把養殖場建得遠一點。
早上帶來的紅貝放回到海里之后,尹國明換了一片海域,從海里吃力的拉上來一個布滿了白色物質的養殖籠。
由于撿貝、分貝、清洗工作大多是由女工完成,加上工作量比較大,如果直接在海上做會引起頭暈等不適,因此,每天把清理好的養殖籠放回海里之后尹國明會帶著臟的養殖籠回到漁排上清洗、分裝。
可是既然是把紅貝養在海水里,為什么要經常清理貝籠呢?尹國明說,在海中吊養的紅貝會遇到很多天敵。因此在紅貝繁殖期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清理貝籠以及換籠,這樣可以有效防止敵害。
養殖戶尹國明:螃蟹、毛螺等,就是蟹類,第一咬它,它就死了,咬它的貝殼就爛掉了。
將紅貝從臟的養殖籠中倒出來,然后再按照大小分裝在洗干凈的養殖籠中,大的可以賣,小的等養大了再賣。
早上7點鐘,尹國明又載著滿滿一船的紅貝回到了港口。他要在上午把它們全部清理、分裝完畢。10點多,尹國明終于吃上了早飯。
尹國明的紅貝養得十分紅火,不過在養殖這條道上他也是交過很多學費。在養紅貝之前,尹國明在廣東惠州養過珍珠貝,提起珍珠貝尹國明是滿肚子的苦水。
尹國明:珍珠貝按照現在的銷量不太好,所以我們以前那個珍珠虧的太厲害了,而且成本很高,成本高,虧的太厲害。
那個時候養殖珍珠貝的尹國明幾乎看不到利潤。一個偶然的機會讓他了解到了紅貝養殖,他當時雖然對紅貝幾乎一無所知,但是他卻知道這個東西不愁賣,不愁賣就不怕賺不到錢。
養殖戶尹國明:這個貝養了給人家作菜用,用途很廣,禮物,貝殼也可以用,這個貝殼也可以用的,這個貝殼到市場賣銷量很廣。
尹國明后來的經歷證實了他當初的判斷。眼下只要天氣情況允許海上作業,尹國明就堅持早上4、5點鐘出海去照顧他的海上養殖場。這份辛苦的工作在尹國明看來,卻找不到比它更理想的營生了。
這個來到尹國明家漁排上的人名叫梁成,在后洪村經營著一家開螺廠,專門從養殖戶手中收購紅貝,像尹國明這樣的大戶也是他優先考慮的合作伙伴。
看到尹國明的紅貝有些小,還沒有能賣的,梁成便繼續尋找目標。在距離港口不遠的地方,梁成找到了一戶打算出售紅貝的養殖戶。等米下鍋的梁老板談妥了按照每包100元的價格收購,一共18包紅貝立即裝上車。
開螺廠老板梁成:這個1800塊,包括人工費,打包裝費,還有計算器收費,全部成本要2300塊,賣出去大概2600左右,300塊左右利潤,賺300塊,18包,利潤300塊。
這些紅貝裝上車后就會運到開螺廠。大大小小的開螺廠是覃斗鎮一道靚麗的風景線,梁老板的廠子也不例外。貝殼碰撞的聲音中夾雜著忙碌的氣氛,每個人的身旁都堆滿了等待開的紅貝和開剩的貝殼。在后洪村,開螺幾乎成了一項人人必備的技能。由于正值周末,還有不少學生也加入了開螺大軍,想要賺點零花錢。
在開螺廠的旁邊,堆積這樣一座貝殼山只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梁老板從2003年開始經營這家開螺廠,自己不養螺、只開螺,通過從中間賺取差價牟利。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他從養殖戶手中以100元的價格收購一大包螺,將螺肉取出后打包成30元的一小包,通常情況下一大包螺可以開出5小包螺肉,除去人工費、打包費、運輸費等費用,每開一大包螺,梁成可以從中凈賺25元,一年累計下來這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
梁成:就是每天大概40包到50包左右,一年大概幾十萬吧,四五十萬。
50歲的尹國明年輕時在外面打過工,一個月的工資也就三四千元,一家五口人的生活過得緊緊巴巴,蓋新房是他曾經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尹國明:那些農村住這個房子也不是很簡單的,像我們干農夫也好,不是做大手藝的人,你從100萬來做,很難的,也是很難的。我們養這個貝,前兩年開始養,養三年,包括今年,有兩年就賺了一百多萬一百多萬。
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提供的數據顯示,湛江市的紅貝養殖面積為12萬畝,年產量13萬噸,年產值在3億元以上。
新商機!小蟲子變身金寶貝,200多戶沙蠶養殖戶年產值6000萬元
廣東省湛江市東南40公里,坐落著中國第一大火山島,硇洲島。這里曾以盛產“硇洲鮑魚”聞名,最近幾年,島上一種叫做沙蠶的蟲子突然火了起來,甚至還遠銷到日本、歐洲。沙蠶俗稱海蟲、海蜈蚣,是魚蝦的餌料,素有“萬能魚餌”的美譽。隨著沙蠶的名氣越來越大,許多鮑魚養殖戶都轉行養起了沙蠶,黃木貴就是其中之一。他的沙蠶就養在這一個個水泥池子里。
在喂料之前,黃木貴做的第一項工作是淋水,也就是先將海水放入池子,浸入約半個小時后,再將海水排出,然后喂料。這樣做是為了模擬沙蠶在自然界中的生長環境。因為沙蠶都是生活在沿海灘涂、潮間帶之中。潮間帶指的就是漲潮時的最高潮位和落潮時的最低潮位之間的海岸。
不僅一天要兩次模擬漲潮落潮,淋水的時間也要模仿掌握好。沙蠶養除了要注意淋水時的溫度,喂食的時間也是一門學問。淋水后,52歲的老黃在僅有十公分的水泥池上穩步而快速地走著。
在淋水的時候,老黃就準備好了喂食沙蠶的飼料。與其他養沙蠶的人不同的是,老黃要用這個藍色的箱子來撒料,這也是他的絕招之一。
沙蠶養殖戶黃木貴:這個是施肥機,但是我拿來撒料的話,一天三個工人撒料,我現在一個人一個多小時就可以了,省一倍,如果沒有這個,(人工)甩一天的話30畝,臂膀都麻了。
黃木貴背著這個一百多元買來的“撒料機”邊走邊撒,幾分鐘的工夫,淋過水的幾個池子就撒完了。在撒過飼料的池子里,的確能夠看到有一種像長了腳的蚯蚓似的的紅色蟲子從泥巴里鉆了出來。
這也就是近幾年硇洲島上能賺錢的寶貝,沙蠶。黃木貴一共養了30畝沙蠶。放水、排水、喂料的工作都是在圍著這些水泥池走的時候完成的,在沙蠶吃食的時候,他還要再轉轉,看蟲子正常不正常,每天都要繞著走上好幾圈。
黃木貴:我算池子邊上的長征,我那幾個孩子他們給我算過,他說你這樣一個池子就10米在里面,繞一圈的話就100多米,一個池子一個池子地繞,那一年下來反正兩萬五千里我會有的了。
養沙蠶只是第一步,要想把蟲子賣出去,必須先把蟲子從泥里挖出來。黃木貴至今還記得最初養沙蠶,挖沙蠶時的情景。黃木貴是村里最早養沙蠶的農戶,當時接到訂單后,就找工人來挖蟲。
這兩天的訂單量不大,老黃只請來了兩個挖蟲工人,她們熟練地將一條條沙蠶從泥中找出來,小心地放進桶里。
在挖沙蠶的過程中不僅要注意不能損傷沙蠶,還要將個頭小的沙蠶留在水泥池中,待它長大后再挖。其實,說是在挖沙蠶,倒不如說是兩個人將池子里的泥翻了一遍。
沙蠶挖出來后要先洗干凈,在冷庫中靜養2到3天,才能賣出。趁著工人還在挖蟲的工夫,老黃趕緊到冷庫中,將已經靜養好的蟲子打包。
沙蠶在高溫下會變得焦躁,感覺到不舒服的它們會相互攻擊。硇洲島屬熱帶、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溫度相對較高,為了保證蟲子的質量,老黃在2013年的時候花了十幾萬建了這個冷庫。
黃木貴:一定要低個15度,16度,我們這里面是15、16度。它才會冬眠,太低的就會死,會出血,太高了也不好,太高了,它在里面不舒服就會咬,太低了又會把它凍死,所以這東西不能高也不能低。
沙蠶用作餌料蟲和釣魚蟲時要求必須是活的。出口到日本、歐洲的蟲子還要保證能夠活著到達客戶手中,難度可想而知,而這其中的關鍵就在包裝。老黃先在泡沫箱里鋪上蟲子專用的紙尿片,然后稱重、將蟲子放入箱中。最后還要放上干冰來保溫。這一套包裝的成本可是不低。
這個箱子能裝30斤沙蠶,按照現在的市場行情,這一箱沙蠶如果能夠完好地到達客戶手中,一斤沙蠶黃木貴有12元的利潤,這一箱他能賺300多元。因此這些看起來有些瘆人的蟲子在老黃的眼中卻非常可愛。
1992年黃木貴從國營糖廠辭職之后,就開始搞養殖,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養過鮑魚、東風螺等不同的海產品。
上世紀90年代,黃木貴就是硇洲島上出了名的鮑魚養殖能手,那么是什么原因讓他轉行養起了沙蠶呢?一切都還要從2011年說起。2011年,黃木貴的一位朋友極力推薦他養沙蠶。當時黃木貴從未聽說過也從沒有見過這種蟲子。不過抱著試試看的心理,黃木貴買了一些蟲苗。
養殖一種自己一無所知的生物看似是一個沖動的舉動,黃木貴卻不這么想,多年的養殖經驗告訴他,這種聽都沒聽說過的蟲子說不定就是一個賺錢的機會。
憑借著多年的鮑魚養殖經驗,黃木貴在沙蠶養殖方面一直都很順利,還攻克了很多諸如培養蟲苗等大公司保密的技術難關。黃木貴的判斷沒有錯,他趕上了沙蠶養殖的首班車,不僅將這個從未見過的蟲子養活了,還從中獲得了豐厚的經濟回報。不過眼下,養沙蠶的人越來越多,沙蠶的收益逐年下降。
沙蠶養殖戶黃木貴:收益比剛開始那幾年,比養什么都賺錢,確實能賺錢。當時賣一千多兩千塊錢一箱,還是打12公斤,(現在)打15公斤,才賣幾百塊,那肯定是不同的了。
養沙蠶是老黃家唯一的經濟來源,看著家里的沙蠶利潤越來越低,黃木貴的兒子黃敏華急在心里,在大二的時候就想著畢業回來幫家里找銷路,賣蟲子。
黃木貴的兒子黃敏華:整天說學校里教的,就是什么互聯網+嘛,這種東西,然后就想著如何把這些農產品跟互聯網結合。
因為現在有一個說法叫什么,就是說農村電商,就是想往這個方面發展。
22歲的黃敏華今年6月份大學畢業,在畢業前就計劃開網店來賣蟲子,8月份,黃敏華的淘寶店正式開始營業。眼下三個月的時間過去了,黃敏華的網店,訂單慢慢多了起來,現在已經賺了一萬多元。
銷售額的提升離不開黃敏華做的功課,年紀輕輕的他對沙蠶的特性也是了如指掌。
蟲子養的好,黃敏華在如何通過網絡銷售沙蠶上,也下了一番工夫。他發現,在網上定沙蠶的一般都是用來釣魚的,每一次需要的量不大,與老黃傳統的批發銷售方式相比,小黃走的是零售路線。他就專門從廣州定制了裝一斤蟲的小號泡沫箱,還配備了蛭石粉用來吸水、保溫。把一個個小的泡沫箱密封好,還要放在大泡沫箱中加冰、打包,這樣一套包裝更加復雜。
剛開始做網店的時候,習慣了做批發生意的黃木貴看不上網上的這點零售額。但漸漸地,他發現,零售其實比他搞批發賺的利潤更高。同樣的蟲子,小黃在網上可以賣到55塊錢一斤,除去包裝、運輸的成本,利潤是老黃賣一斤沙蠶的2倍。
老黃粗粗算了筆賬,一斤沙蠶的養殖成本是8塊錢,按照目前20元一斤的售價,毛利潤是12塊錢,30斤一箱的蟲子能獲利360元。一畝地一年能收200多箱,利潤就是7萬多元,刨去基礎建設費用,算下來一畝地的凈利潤也有三萬多元。老黃的30畝地一年的利潤近100萬元。這些長得并不討喜的沙蠶簡直是老黃家的金寶貝。
除了在網絡上尋找新銷路,老黃也想了別的法子來開拓傳統市場。為了能夠壓縮中間環節的成本,把沙蠶直接賣到客戶手上,2014年黃木貴和朋友在福建新建了一個100畝的養殖場,同時建立了配送團隊,將沙蠶直接送到漁具店,目前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記者了解到,在硇洲島,沙蠶養殖與傳統的對蝦和鮑魚養殖相比,養殖技術簡單、成功率高、收益快、風險較小。在這個四面環海的小島上,共有200多戶沙蠶養殖戶,養殖面積達2000多畝,占全島水產養殖面積的61.5%,年產值在6000萬元,占全島水產養殖總收入的60.3%。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偉告訴記者,沙蠶目前僅僅作為餌料蟲、釣魚蟲遠遠不能發揮其自身的優勢,還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廣東省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偉:我認為開發的潛力僅僅達到50%,這個沙蠶藥用價值很高,特別是蛋白質很豐富,營養價值很高,這個產品作為保健品的開發,藥品開發,如果在這方面能夠有產品開發出來的話,我們這個養殖這個空間還是有的。
【半小時觀察】創新致富
踩著別人腳步走路的人,永遠不會留下自己的腳印。唯有創新才能帶來更多的財富。海產品養殖亦是如此,無論是沙蠶還是紅貝都不是傳統的養殖品種,獨辟蹊徑的養殖戶們填補了市場缺口,也給自己賺得了一桶桶金。
眼下,越來越多的養殖戶一方面開始不斷尋找傳統海產品之外的新機會,另一方面也在改變傳統意識,利用互聯網和產供銷一體化讓渠道變得更加便捷,并形成集群效應和產業鏈,為未來的市場鋪平了道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