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廣東徐聞北莉島95%養蝦戶盈利、蓋洋樓的神話覆滅”一事引起行業廣泛關注,這一轉變不禁讓我們思考:對蝦養殖戶 如何從昔日賺得盆滿缽滿走到今天盈利困難的局面,養蝦盛況何日能再現?對此,筆者想談談自己的觀點。
細思近幾年對蝦養殖形式,讓我們心驚:在廣東湛江市徐聞縣北莉島,從1986年起,村民們開始靠養蝦來改善生活,2008年是全村養蝦的鼎盛時期,95%的養蝦戶都賺錢,2009年島上就建起了40多棟小洋樓。然而,從2011年起,養蝦逐漸走向滑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收獲甚微,入不敷出。到了2015年,全村的養蝦專業戶,只有10%賺錢。同樣的情況也發送在其他地方,以北方為例,天津市漢沽區楊家泊鎮養殖的南美白對蝦世界聞名,有“中國魚蝦之鄉”的美稱;唐山、寶坻、武清、山東、遼寧等地,輕輕松松養出高產量高規格的大蝦。就在2013年之前,唐山唐海對蝦養殖區外塘養殖還能輕輕松松養出1000多斤畝產量的大蝦。然而現在畝產平均僅400-500斤。天津的武清當年養蝦熱極一時,2300元/畝的塘租一塘難求,現在500元/畝無人問津。甚至于山東的東營有部分養殖區都已填坑還林從此告別養殖……
為何養蝦會出現這樣的困境?筆者認為,我國從事水產養殖的大都是缺乏水產養殖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術的農村人員,在養殖過程中大多都是一條路走到黑,沒有尋求和改變的能力,又缺乏行業強有力的引導,才造成整體對蝦養殖格局的蕭條。
養殖戶需要苗種、飼料、動保、養殖等多個環節緊密結合,在這種行業浪潮的掀動下,每個環節應該如何共同發力,突破養蝦瓶頸?我們想到了兩個字:變革。
首先,“種”作為水產養殖重要的一環,養殖戶需要抗病能力更強、生長速度更快的苗種,對于苗種企業來說,這是不得不思考的問題;其次,養殖戶也需要增強體質、促生產、促發育的特種飼料,這是飼料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同時,養殖戶還需要效果更好更快、污染更少的動保調水產品,乃至于一些先進的養殖機械,用來幫助養殖戶提高生產。
令人欣喜的是,這些目前在行業都有一些體現,例如通威的“蝦肝強”,通過把保肝、護肝的功能植入到飼料中去,通過強化蝦肝胰臟的排毒、解毒功能,全面提高蝦的抗病力;國聯的“蝦倍健”,抗菌效果要比其他中藥類產品高出數倍;新興的苗種“桂海1號”和抗寒的“桂海2號”,其生長速度要高于一代苗,同時養殖成活率提高12%;而耐寒苗種‘桂海2號’其低溫死亡率比F0代降低15.82%,生長速度提高11.55%,解決了北方早期溫度低攝食慢的難題。
大棚養殖
那么,在整個行業體系不斷完善升級的過程中,我們養殖戶應該做什么?老思路、老模式顯然不可行,不能追求一時的產量而不向更高、更遠處看!積極嘗試新的模式、新的技術是不被行業淘汰的必然選擇。近幾年發展成熟的小棚標粗模式、唐山高位精養模式、低位土塘模式、室內工廠化模式、溫棚模式……在這些成功總結的養殖模式中一定有一種適合您的養殖條件。
在外塘養殖連年虧損、產量日漸下滑的過程中,早有一批養殖戶走上了新型的養殖模式,比如在山東日照、乳山、濰坊等地,由于多寶魚行業的蕭條,已有一批人先一步走上了大棚養殖南美白對蝦的道路,大家洼地區40多戶全部是工廠化養殖,乳山日照等地大棚都已發展到500多個。畝產量最平常的也有6000來斤,畝產量突破一萬斤的比比皆是,高產的畝產近2萬斤,在很大程度上帶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而在模式推廣方面,企業也做得較好。通威在全國范圍內有各種先進的養殖模式示范戶,對廣大養殖戶全面開放,可以隨時參觀學習。海大、大北農、水世紀、福潤德、海壹苗種、正大苗種等都一直致力于科學技術的推廣,定期舉辦養殖培訓會,針對養殖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專家為大家答疑解惑。
破而后立是一種創新求變,我們不必感嘆曾經逝去的輝煌,也不必為養殖效果的慘淡而心灰意冷。正如我們所見,整個行業才剛剛起步,擺脫舊模式的枷鎖,對蝦養殖行業必將迎來一個飛速發展的春天。在突破舊枷鎖的同時讓我們把眼界放寬放大,迎接科技時代的來臨。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