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發生了“活魚消失”的異象后,新京報記者繼續跟進調查,發現背后陰影實在太大:私人魚塘無證養魚,養殖、投藥均無記錄,獸藥亂用、違禁藥私用,上市銷售無需檢疫合格證,水產部門抽檢難顧所有魚塘...有養殖戶對記者說,“我們不吃自己養的魚。”
這是一條死循環。
A說,我不吃自己養的魚;B說,我不吃自己養的魚;C說,我不吃自己養的魚……但只要你吃魚,悲哀在于,A難免會吃到B的或C的。在商業社會,妄圖損人利己、獨善其身,最終也是逃不掉的。事實上,誰又敢保證A在餐館吃飯或者在其他地方買魚,沒有一條來自自家的魚塘呢?
在商品無限流通,資源互享、分工巨細的人類當下社會,有時候,坑人就是坑己。
A說,我不吃自己養的魚,B說,我不吃自己種的菜,C說,我不吃自己產的米……結果是A吃了B的菜C的米,B吃了A的魚C的米,C吃了A的魚B的菜。人生如此艱難,何必自己拆穿。
殺人的從來不是刀,而是人;害人的從來不是魚,而是漁。更進一步地說,是愚。
我個人的價值觀形成,從傾向于“人之初,性本善”,再到傾向于“人之初,性本惡”。人類本質的進步,不是基因和智商的進步,不是人性的優化,而是規制人性的“套路”的進步與優化。
法與德,是人類社會祛惡滋善的兩大利器,人之所以為人,無外乎有規矩和道德。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法是應然,卻未成為必然。我們看到私人魚塘無證養魚、獸藥亂用、違禁藥私用、上市銷售無需檢疫合格證……這一系列的缺失,一定程度上打開了人性惡源之處的潘多拉魔盒,道德淪喪,亂象叢生,以至于,魚不聊生。
而魚不聊生,我們也便無法優雅地聊生活,聊詩與遠方。魚被喂了這藥那藥,我們何嘗不也是魚呢?
據新京報報道,被采訪的一位“塘主”,沒有任何“證書”,也未向當地工商或漁業等任何部門備案。他給出的原因是“不知去哪兒備案,也沒人來查過”。這種原始的如同真空般的管理狀態,也被多位魚塘養殖者證實。
談到各種抗生素和獸藥、植物用藥的添加,“塘主”表示“有沒有害,還真不知道”,談到養殖過程,“塘主”稱,根本沒聽說過什么《水產養殖記錄》;談到流通環節,“塘主”稱“從沒聽過魚還有檢疫合格證”……
當然,肯定有人會說,以前哪有那么多講究,抓上來就可以燉了吃。是的,那時也并沒有抗生素,沒有獸藥,沒有孔雀石綠,當魚的體內有了這些,我們就不能再將就。當養殖技術、手段甚至“黑暗養殖”在進步的時候,資質和標準不建立、不落實,就是倒退。
事實上,“德”的不斷倒退,也在一次次往“法”身上戳窟窿。今年8月,國家衛計委、食藥監總局等部門就聯合制定了《畜禽水產品抗生素、禁用化合物及獸藥殘留超標專項整治行動方案》來堵窟窿。
只是,當行動無法成為日常,成為行業鐵律,成為“塘主”心中的“這個我當然知道”,還是會繼續惡化下去。而我們,還想好好地活下去。
嗚呼!今天碰到同事,問我中午吃的啥,我說,魚。他說,你咋那么愚蠢啊,不知道最近魚有問題嗎?我說,最近應該是魚相對比較干凈吧。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