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德奇的蝦塘接近40畝,一共14口高位池,每口2-4畝不等,沿著塘角四周布置3-4臺增氧機幫助水體流動,整體錯落有致,水色清爽。
■達人檔案
養殖達人:林德奇
養殖地點:海南昌江昌化
養殖品種:南美白對蝦
養殖秘籍:管理不循章法,選苗不遵慣性
“每年每造蝦,氣候、水質其實都是動態的過程,一成不變的養殖經驗最不可靠。”林德奇是昌化地區養蝦老師傅,有著20年的養殖經驗。但是,在養蝦這件事上,林德奇看重的不是經驗,而是根據養殖環境,即時做出對應的處理措施。他認為,養蝦需要學會變通,活學活用。
選苗
不用肉眼而靠“數字”說話
目前昌江鎮屬于海南養殖情況最好的片區之一,2016年的冬造蝦成功率接近4-5成,相比海南平均水平2-3成高出一大截。當地蝦農的養殖規模普遍在5畝左右,講究高位池管理精細化,技術管理到位,因此整體養殖水平比較高。
“老講經驗,其實很容易誤導人,養殖環境時刻變化,重要的是養殖觀念要隨時跟上。”林德奇認為,養殖過程中需要全面兼顧,例如蝦苗、水源、飼料、動保、病害等各環節都要采取適時變動思維,做到“無招勝有招”,不能一昧套用以往的養殖經驗,甚至上一造的都不行。
以選苗為例,林德奇認為,目前絕大部分蝦農選苗需要靠肉眼去辨別蝦苗的質量,或者依靠蝦苗的親蝦品牌認定質量,然后通過觀察蝦苗的活性、體長、顏色、體質肥壯度、腸道飽滿度等一些表面特征做出最終選擇。這種方式就是套用經驗,往往選不好苗,最終出現長不大,易發病,甚至排塘現象。
養殖經驗要與時俱進,與環境俱進,蝦農不僅要懂得看蝦苗,更要了解苗企技術人員的水平,以及熟知苗企技術、硬件設備、產品檢測能力等,才能判斷我們在養殖前期能否選擇好苗。“好比肝微孢子蟲以及夜光蟲等攜帶蝦苗,在選苗時期往往處于潛伏期,沒有苗企相應設備很難鑒定出來,到最后由養殖戶買單。單靠直觀的方式選苗其實就是對自己養殖不負責。”林德奇對南方農村報記者如此說到。
養殖
施肥調水打組合拳
一般在清塘后進完水之后,林德奇便開始消毒,投苗前3-5天進行肥水。早中造蝦時期氣候惡劣,一般采取降低投苗密度方式,每畝控制在20萬尾,冬造蝦環境良好,每畝投苗密度30萬尾左右。在肥水過程中,掌握檢測氮磷比、亞硝酸鹽定指標,并監控肥水豐滿度,選用的肥料一般以組合形式出現。
以冬造蝦為例,林德奇主要以“有機肥+無機肥+氨基酸類肥類”結合使用,但是每個組分肥料的投入量需要根據池塘狀態靈活投入。前期高位池底層消毒干凈后,氮、碳元素基本元素缺乏,肥力不足而且藻種單一,則需要以肥力充足,肥水效果緩和持久的有機肥為主,并以無機肥為輔,增加微量元素;等到投苗過后,水質肥度需要有一定的控制,藻菌相對平衡,萬一出現輕微倒藻,則以效果見效快的液態無機肥為主。
原因其實很簡單,施加有機肥容易在底層持續快速分解,耗氧加快,氨氮容易累積過高,造成藻類充足的假象,加上4、5月份溫度升高,陽光充足,有機肥容易粘附高位池地膜,滋長青苔、藍藻,增加蝦體應激的風險,無機肥則更加安全有效。“通俗一點,就是先把蝦塘洗涮干凈,肥水,又重新把蝦塘搞臟的過程,只是程度根據情況靈活而定。”林德奇進一步解釋。
平時日常水體管理中,林德奇認為,保持池塘水體流動性就是保持它的平衡。這是李德奇維持養殖水體的小技巧,除了水面通過增氧機撥動水面環形流動,促進增氧育藻功能,平時陽光充足時,高位池底排污管同時也要保持微弱細小流水。“這樣做可以讓水體底部耗氧層與上部富氧層保持微循環,同時促進底層分解作用。”林德奇建議,尤其在投苗初期,日常避免大量排水時導致的底層沉淀物上下翻滾,污染水體對蝦苗造成傷害。
相比海南其他養殖地區,2016年昌化鎮整體養殖情況良好,但也出現較多的白便現象,給當地養殖戶帶來不小的困擾。
林德奇從營養角度有自己的看法:白便都是弧菌、綠弧菌濃度過高引起的。它們通過飼料、藻類、水體通過腸道攝入,進入體內。整個肝胰腺健康受損,然后開始萎縮,腸道消化能力變差,對飼料營養物質吸收受阻,累計在腸道內消化不暢順,形成腸炎,進而形成白便。飼料營養在這腸道中既是營養投入又是動保載體,其重要性就不然而喻,因此林德奇會針對性選擇優質飼料。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