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顙魚是我國傳統的特色水產品種,已經有十多年的養殖歷史,但是始終存在一個較大的問題:不同性別的魚生長速度差異過大,造成養殖規格不均勻,“毛毛魚”比例過高,養殖效益受到影響。在養殖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當下,如何改良黃顙魚種質,進一步提高養殖效益,成為了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近日,從華中農業大學傳出消息,以該校樊啟學教授為首的科研團隊,利用雜交育種技術培育出的黃顙魚良種“黃優1號”即將在今年獲得審定,有助于黃顙魚養殖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華中農業大學黃優科研團隊 供圖
生長速度超全雄苗 無性別分化
“應用雜交技術培育成功的‘黃優1號’,生長速度更快,能夠比全雄黃顙魚苗提高20%以上,最重要的是解決了性別導致生長速度差異的問題!狈畣W介紹,簡單來說,“黃優1號”是普通黃顙魚和江黃顙魚雜交的后代,其最典型的特征是:性腺發生退化。換言之,“黃優1號”是沒有性別差異的,“毛毛魚”的現象有望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黃優1號”還體現出抗逆性特征,耐缺氧和耐運輸能力比普通黃顙魚有顯著的提高。樊啟學還透露,曾經因為操作疏忽,在試養基地里增氧機發生故障,整塘魚出現浮頭、趴邊現象,經過采取緊急措施,竟然救活了95%以上的魚。而在抗病能力方面,根據試養觀察,“黃優1號”的表現比普通黃顙魚和全雄黃顙魚強,但還需進行全面和系統的評估。
“我們做了長期跟蹤,持續養殖三年,才有部分魚發育出一點精巢,前兩年則看不出性別特征”,在經過大塘實踐生產之后,樊啟學和他的團隊發現,“黃優1號”的養殖規格很整齊,按照1-1.2萬尾/畝的密度投苗,主要生長季節養殖三個月可以達到2兩規格上市,飼料系數保持在1.1-1.3。同樣效果也由試養的養殖戶得到驗證,反響良好。據了解,目前在華中地區,同樣50尾/斤的種苗,普通黃顙魚售價7.5-8元/斤,全雄黃顙魚12-12.5元/斤,而“黃優1號”則要賣到13.5元/斤以上。
親本種群量仍少 今年約有5億尾
由于多年來水產育苗和養殖的無序發展,導致自然水體環境中,基因混亂的現象普遍存在,這也是困擾樊啟學團隊的重要因素。他告訴記者,當前黃顙魚的種質混雜情況很嚴重,無論是市場上購買的,還是從自然水體中捕獲的魚,想找到純種的黃顙魚和江黃顙魚很困難,尤其是后者,“做雜交育種,如果親本種質不優、純度不夠,后代就很難表達出好的性狀。”
“黃優1號”的親本需嚴格選育3代,種群數量偏少,是目前制約“黃優1號”大量擴繁的主要因素。據介紹,在2016年,“黃優1號”的產量僅2億多尾,今年可以達到5億尾的產量,預計到了2018年,也只能達到10億尾的規模。
樊啟學說,按照長期規劃,未來“黃優2號”會考慮在現有的基礎上,加大抗病能力的選育。
在養殖模式方面,樊啟學建議,由于“黃優1號”的生長速度更快,規格更整齊,就華中地區而言,建議選擇一年兩造模式,種苗標粗至30-50尾/斤規格,按照1-1.2萬尾/畝規格放塘,選用優質飼料,養殖三個月上市,同時做好配套種苗標粗工作,一年養兩造,畝年產量可以達到3000多斤,更適合5-10畝的小塘口養殖。和一次性放苗2萬尾/畝,分批捕撈的模式相比,養殖風險更低、資金周轉快,魚塘水質也更容易維護。而對于生產季節更長的華南地區,則可以做出更多靈活搭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