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膠東在線)山東煙臺南隍城漁民立體生態養殖搞出大名堂
精養100畝 年賺260萬
海區單位面積生產效益比常規增加5倍
膠東在線網10月19日訊(通訊員 石其鵬 張仁濤)稀奇,100畝養殖水域一年能賺260萬元!長島縣南隍城村漁民靠立體生態養殖把發財夢變成現實。
十月金秋海鮮肥。搖擼駛舢舨進入養殖海區,眼前的情景讓人爽心悅目,一排排筏纜上的浮漂球隨波微動,水中茂密又墨綠的海菜在一晃一晃地反著光,深吊著的蝦夷貝養殖籠清晰可見。漁民宋永波擺弄起這些“寶貝”來就關不住話匣:“水底層還養著鮑魚和海參呢!搞立體生態養殖確實有賺頭,俺這100畝水域光去年就掙了260多萬元。”
老宋搞立體生態養殖的念頭在1994年就有。那年他領著9個漁民投資110萬元,開發海區100畝,養起蝦夷貝,當年收入150萬元。按理這樣的收入是破天荒了,可漁民們心不足,嘗試著用立體生態養殖來增收。要搞立體生態養殖就得講個自然科學,大伙每年都向海底投石來堆“人造礁”,種藻類培植“海底森林”,在水的上層掛繩養海帶,中層吊籠養蝦夷貝和播養鮑魚、海參和蝦夷貝,適當控制貝藻兼養的密度,逐步探出“上中下水層綜合利用,多品種立體共存”的生產模式。
連年忙乎有回報,100畝養殖區形成優良和諧的海珍品生長自然環境。水上層掛養和水底增殖的海帶、裙帶菜、紫菜等10多個品種海藻,減緩了風浪,凈化了水質,消除了富營養化現象,增多了海區浮游生物,降低了筏養海膽和蝦夷貝的死亡率。同時,利用上層海帶釋放出的氧氣,為中層的海膽和蝦夷貝生長提供條件,海膽和蝦夷貝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可以肥水供藻類生長,繁茂的藻類又為底層的鮑魚、海參和蝦夷貝輸備充足的餌料,海區上中下層存在的物種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食物鏈,在保持生態平衡中提高了復養指數和單位經濟效益。這幾年,老王和大伙按這理兒在這灣百畝水里搞養殖,越養越精,賺頭也逐年見大,去年僅蝦夷貝一項就收入260多萬元。
宋老大嘮起生產上的門道挺感觸:“如照傳統養殖養殖方式,俺南隍城島的海區一般只養海帶這單一品種,每畝收入5000元就封頂了。如今搞新式養殖有帳算,每畝增養30籠蝦夷貝或海膽,收入在2萬元以上,再加進海底的海珍品收入,每畝收入2.5萬元不成問題,這效益比以往增5倍。眼下,縣內外有不少人來問俺掙錢的竅門,只要大伙按科學的法去搞立體化生態精養,肯定會發財!”
筆者感言:時下農民(漁民)生產增收的門道真不少,但有美中不足,好多門道還可細琢磨,效益也能再提高。這需要在生產具體過程中求個“精”字,精能平中生奇,精能效益倍增。事的關鍵是要轉變觀念活腦筋,把生財思路、生產環境和科學規律三者結合好,利用有限條件做出超常的大名堂。南隍城漁民的具體做法和得到的實惠,或許能讓其他農民(漁民)在如何增收上開次“眼”,舉一反三,這增收的錢到底該咋賺?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