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凌晨,揚州市漁政監督支隊組織開展長江禁漁聯合執法檢查,在長江揚州開發區六圩段清理一張蝦籠網時,在網中發現有一條鱘魚幼苗,體長400px,重16.4g。漁政人員立即將鱘魚幼苗從籠中救出,現場檢查是否受傷并拍下照片,并發送給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資環處,省局請(上海)東海水產研究所和武漢的水產專家經過初步甄別后,認為這是一條野生中華鱘幼魚。17日下午,江蘇省無錫淡水漁業中心立即組織專家趕至揚州,將鱘魚幼苗帶回進行DNA鑒定,以進一步確定其是否是中華鱘。
中華鱘是中國一級保護動物,也是活化石。中華鱘體型修長,體紡錘形,頭尖,頭頂骨片裸露。口下位,呈一橫裂。口前吻腹有2對須。體被5列骨質化硬鱗,背部1列,體側及腹側各2列。尾鰭為歪形尾,上葉長,下葉短。中華鱘每年9~11 月間,由海口溯長江而上,到金沙江至屏山一帶進行繁殖。仔魚隨波逐流至長江下游和河口灘涂索餌肥育生長,幼魚移至淺海區生長,直至達性成熟。每年秋季,當中華鱘溯江生殖洄游時,在各江段都可捕到較大數量的中華鱘,故被稱為“長江魚王”。中華鱘在2013年沒有自然繁殖活動發生,野生中華鱘種群面臨滅絕危險。2015年4月,中華鱘的幼魚再次出現在長江口。如果這只幼魚最后確定為中華鱘,這將是近年來我省首次發現野生中華鱘幼魚。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