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新認識:搭小棚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今天重新來理一下這個簡的問題,也就是想要讓大家清楚地知道:我們原來為什么要出發?!
1.目的:就是為了應對氣候變化對白對蝦的正常、健康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以有效促長,防控病害的產生,提高產量和養殖管控效益,實現效益養殖。
a、氣候變化影響的因素有:光照、溫度、雨水、大氣壓變化等。
b、外界氣候變化對白對蝦正常、健康生長造成的不良影響:光照會直接影響藻類生長的濃度、生命活性及生長周期;溫度會直接對有益藻類、有益菌群、白對蝦自身的生長產生促進和限制性作用;雨水會引起池塘水體理化指標的變化及營養鹽的失衡(下雨對水體水溫、鹽度、PH和溶解氧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一個明顯的特征就是易造成養殖水體的分層,包括水溫、鹽度、PH和溶解氧的上下分層,從而造成對蝦易出現游塘、偷死的情況);大氣壓變化直接影響水體自然溶解氧的變化、生物活性及物質和能量的轉換變化方向。氣候變化(光照、水溫、雨水、大氣壓的綜合變化)對白對蝦生長的直接制約作用就是:引起對蝦產生應激反應,如這個應激反應持續時間過長,應激反應的強度過大,就會導致對蝦應激性病害的產生:如活力下降、肌肉白濁、厭食減料、脫殼異常等。過度應激反應的直接結果就是:肝胰臟功能受損,腸道內毒素增加,對蝦免疫應答系統崩潰,對蝦走向死亡。
2. 作用:
a、穩定水溫,有效防控應激性病害的產生、保障有益菌藻及白對的正常生長。
b、調節氣壓,促進池塘水體物質和能量的有效轉換。
c、遮擋雨水、有害蟲、有害氣體進入造成水變。
二、主要管控點:
1.搭蓋上塑料薄膜棚后,光照受到限制,藻類的生長受到抑制,單靠藻類的生長作用來增氧、凈水、提供餌料、降解氨氮毒素等起的作用自然不大,但也不至于培不起藻類。小棚的培藻養藻,目的不是旺藻、通過旺藻來提高水體的增氧及水體的生產力,這是在棚內是做不到的,而主要還是保持有益藻類的可持續性交替生長,以有效保證水體氮循環的渠道暢通,能做到這一點就好,這就是最關鍵的一點:光照是藻類生長的主要動力源,現在光照條件產生了限制性的作用,我們只要控制好水體營養的補給,就可有效避免露天養殖時因為光照的變化而引起的藻類大量瘋長導致水色過濃或大量死亡倒藻引起的藻毒素中毒的情況,通過營養調節來穩定藻相的問題就變得更有可控性及可得到有效解決,藻相穩定了,棚內水體氮循環就正常,氨氮和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就不會輕易增多,對蝦中毒性慢料及免疫、消化吸收機能低下的情況就可得到有效解決,至于因為藻類的生長受光照限制而導致的池塘增氧能力不足,我們通過納米管道增氧就能解決,當然還有一個條件就是在中后期要注保持水體的通透性,否則無論如何進行管道充氧,池內水體的溶解氧也是不理想的。露天養殖最大的問題就是光照的不可控性+水體營養肥的不合理補給導致藻類的大量瘋長或倒藻,因而總體上很難保持藻類生長的穩定性,藻相不穩,應激反應、藻毒素、有害物質及病害菌隨之而來,尤其是在水體溫度較高的情況下。
2.溫度是保證棚內生產力的主導性生產要素,搭蓋小棚后,溫度就變得可控了,控溫的核心管理工作是什么?就是如何有效保證池塘水溫的穩定性,這有兩個方面:
a、升溫:一是在寒冷的冬春交匯季節通過鍋爐燒水蒸氣加溫;二是加厚蓋塑料蔳膜,提高塑料棚的保溫性能;三是適當提高水位。
b、降溫:一是在氣溫攀升時及時打開小棚的南北通風口,提高空氣的流通,以保證棚內外的溫度一致,棚內溫度不致于一下子升高很快,這一點是要特別注意做到的;二是開動流水泵,促進池內水體的循環流動;三是適當、持續加點新水;四是棚外陽光過于激烈,則要加蓋遮陽網。
3. 注意調節棚內外的氣壓變化,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管理環節,在棚外溫度較低時,密封性好的小棚內的氣壓比棚外的氣壓高,這時水體的營養物質和能量的轉換是有利于對蝦的正常生長的;而在溫度較高時,棚內的溫度就易比棚外高,棚外氣壓比棚內高,這時要注意及時打開小棚的通風口,以有效保持棚內外的氣溫和氣壓一致。
總的來說,搭小棚主要解決的還是控溫的問題,而控溫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達到水體的恒溫效果,以有效消除應激源的產生,維持水體有機污物及有害物質的正常氧化分解,維持水體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從搭小棚的作用來看,白對蝦養殖不可控的主要客觀因素的制約性影響已得到了有效的解決,很多系統性的問題已變得可防可控性,接下來主要就是看投苗后的調水養水、解毒抗應激等后續管理工作最否做到位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