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對蝦養殖產業已到了艱難的轉型發展階段,2017早茬蝦養殖出現的早期環境綜合性白便、偷死、弧菌感染性病害及前中期慢料、普遍養不大的情況更是突顯了產業鏈環節的許多系統性問題。
◆ 解決白對蝦病害問題已到了技術性的攻關環節,已從思路與方法上升到了戰略發展的考量,也就是用什么樣的思路與方法從整體上有效控住病害的問題。
應對白對蝦養殖病害,以往我們通常的做法就是“以治托養”。總體思路與方法就是水質出現什么問題就處理什么問題;對蝦出現什么病癥就圍繞著病癥去找藥治療,結果是水質問題反而越來越多,對蝦病害變得越來越不可控!應對水質問題大多的做法就是消毒、解毒、打菌、培藻,改底,有什么問題處理什么問題,水體缺什么補什么;應對白對蝦出現的病癥,也只能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了,或是干脆直接用抗生素大量拌料控制了。這種以治托養的管控方式,和綠色、可控、生態養殖的方式完全或根本上是背道而馳的。因為它對于白對蝦的病害至少無法體現可預見性和可控性。所有的養護管控工作基本上都是圍繞著問題而展開,以處理和解決問題為根本點和出發點,養殖生產管控工作是無序的,沒有系統性的養護管控方案,因而,在對蝦的生長過程,大多往往是沒有穩定的水體環境保障的,氣候變化對蝦的正常生長影響很大,對蝦的應激性病害情況的出現因而也就變得不可控!
以治托養的最終結果就是大多以失敗而告終,要么就是處于負效益養蝦、得不償失的狀態。當大多數的蝦農真的把“蝦藥”作為一種“藥”來看待,他們唯一能夠做的,往往就是等水質或對蝦有了問題再想法去處理!或是平時防護性用藥省了又省,到有問題時就變得毫無原則和底線地拚命去亂用藥,以企圖能把蝦救回來,但大多往往是事與愿違,以失敗而告終。
白對蝦“以治托養”的養殖管控方式現在可謂是到了無藥可醫的地步:不是藥方藥效達不到治療、處置的目的,就是白對蝦養殖已根本無法適應現有的用藥管理方式;比如很多情況下,不用殺綠弧的藥還好,用了過后綠弧菌的反彈性繁殖反而更加猖狂;一些對蝦出現的病癥,如空腸空胃等慢慢調水、解毒還有可能養得下去,但一用中西藥處理,就會死得更快!還有,現在面對白便和偷死,有經驗的蝦農除了還懂得用一些中西藥拌料控制不死外,簡直就是無計可施,白對蝦的正常健康養殖就這樣被導進了死胡同。白對蝦以治托養性的用藥改水控病方式其實就是違背了這樣的一個理:蝦是靠“養”大的,不是靠“醫”大的!白對蝦傳統的以治托養的養殖管控模式是到了革新洗面,重整旗鼓的時候了。
現在我們必須要去面對和攻克的兩道難題:一是如何從白對蝦賴以存、得以正常健康繁殖生長的水體環境的有效改良中控住白對蝦的應激性、中毒性和感染性病害;二是如何從白對蝦自身的免疫系統應答中控住病癥的爆發,并能有效促進肌體的繁殖生長。
這就是擺在白對蝦成功養殖面前的兩座大山和兩道應對難關!
我們知道決定白對蝦產生病害的兩個主導因素:一是外因性水體環境的變化因素;二是內因性白對蝦自身免疫系統應答能力的變化因素。外因性水體環境變化的因素有三個方面:
一是因氣候、養殖管理等原因引起水質各項理化指標(如水溫、鹽度、溶解氧、水體的硬度和總堿度等)變化而導致的應激性病害,如應激性厭食減料、活力下降(彈跳力)、應激性游塘、紅腿紅須紅尾、肌肉白濁、彎腿、脫殼異常;
二是因水質毒性指標變化引起的中毒性病害如中毒性慢料、肝腫大、紅腸紅體、不增料、對蝦脫殼困難、晚間不斷出現環境綜合性死底癥等;
三是因池塘水體孢蟲及病害菌引起的感染性病害如纖毛蟲、孢子蟲病害,病原菌感染性細菌性白便、腸炎性拖便,斷腸線、厭食減料、黑鰓、爛鰓、黃鰓、斷須、肝胰臟色澤變黃、肝萎縮、腸線不清晰、變細及病毒感染性白斑、紅體等。
內因性病害因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白對蝦自身免疫系統應答功能差引起肌體組織病變、如應激性加功能障礙性肝腫大、肝胰臟萎縮等;二是肌體細胞代謝功能障礙性慢料、生長緩慢、外因環境作用引起內原攜帶病毒爆發癥等。
因而,解決白對蝦養殖外因性和內因性病害問題必須以防為主、以控為輔,從系統上、從根本上考慮解決問題,在養殖管控和有效應對病害問題用藥過程中必須做到外用潑灑與拌料內服結合,水體環境改良與控住白對蝦肌體組織功能性病變兩手同時抓。那么,有效解決系統性病害問題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又是什么?!這就是解決問題的關鍵!這就是用什么樣的治療方法和用藥方案來解決“醫生把病人治好”的大是大非的問題。
現在,從我們堅持了十二年的蝦藥產品的研發原則與思路及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效果來看,應用酵素菌技術+功能性益生菌為主來解決外因性水體環境變化引起的病害問題及應用中草藥萃取、提取活性物技術為主來解決內因性病害問題正成為有效解決白對蝦系統性病害問題的兩大技術主導力量,并將成為白對蝦實現綠色、可控、高效養殖未來發展兩大主導性管控思路與方法。
具有營養性主導作用的酵素菌+功能性益生菌的強大物質力量為:高活性聚合多糖、高滲透性能量多糖、乳酸、高活性生物黃腐酸、高活性氨基酸、B族維生素、多種遷躍能力強的離子型礦物微量元素、生命促長因子、生物活性酶+乳酸菌群、酵母菌群、復合芽孢菌群、光合菌群等具有產酸、產酶良好的或促進光合作用的益生菌群。
具有功能性有效提高白對蝦免疫系統應答功能的中草藥萃取、發酵提取活性物的強大物質力量為:植物提取高活性有機酸類、甙類、黃酮類、植物氨基酸、植物多糖、生物活性素、多種維素、抗菌肽等。
現在,我們先來說說控住外因性水體環境變化引起的病害的戰略性解決思路與方法:
應對氣候變化引起的應激性病害問題:一是采取有效的管控手段來應對露天養殖出現的氣候變化性應激性病害如降溫前提高水位、拌料誘食酵母多糖等;下雨前潑灑解毒抗應激藥劑、拌料解毒維C等;下雨后及時潑灑能量果酸+生物酶漿+中草藥提取天然活性物+中草藥萃取護肝液+中草藥萃取解毒抗菌液等,以有效迅速恢復對蝦活力、抗應激、解藻毒及有害物質、搶救倒藻、迅速、有效調回有益菌藻相等。這是露天養殖解決氣候應激性病害問題的最基本的思路與方法;二是向小棚蝦養殖、冬棚養殖和工廠化的大棚養殖及內陸淡水化養殖發展,以有效解決氣候變化引起的應激性病害問題。
應對中毒性病害的基本思路與方法自然就是:一方面要控住毒素與有害物質的產生如有效增加水體溶解氧、定期潑灑產酸產酶良好的益生菌等;二是做好各方面的解毒工作,如解消毒劑藥殘、亞硝酸鹽常規用大蘇打;解水體藻毒、有害菌毒素及腸道內累積毒素用能量果酸+生物酶漿+天然植物提取活性物等。
應對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性病害:一是用高穩定性聚維酮碘水劑、水溶性二氧化氯粉劑、二溴海因粉劑、溴氯海因粉劑等消殺劑進行不定期或下雨后水體殺菌消毒;二是用過硫酸氫鉀復合鹽片劑、高鐵酸鉀片狀緩釋劑、二氧化氯片狀緩釋劑、二溴海因片狀緩釋劑拋撒進行池底殺菌消毒。三是用底改菌群、乳酸糞球菌等乳菌群菌、復合芽孢桿菌菌群、光合菌群等有益菌群定期或不定期潑灑以繁殖為水體的種群優勢來有效抑控住病害菌的繁殖生長如用超濃縮乳酸糞腸球菌定期潑灑可有效抑控綠弧菌、鏈球菌的繁殖與生長;用功能性產酸產酶良好的益生菌如海清潑灑與拌料內服可有效控住大腸標菌、沙門氏菌的定植性繁殖與生長。以菌抑菌是控住細菌性和病毒性感染性病害的基本方法與基礎保障,水體與池底的化學消殺只是解決問題的手段與方法,大多情況下是治標不治本的,比如有過硫酸氫鉀復合鹽消殺綠弧菌,今天殺完了,明天或后天就有可能會繁殖起來更多。化學消殺的方法具有速效性和時效性;而用生物的方法解決問題卻能達到系統性與根本性,只是藥效對癥性、穩定性與時效性差一點。所以在控菌方面往往都是兩者的有機結合與靈活應用才能達到全面控住病害菌的效果。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在養殖過程中水體采用化學消毒劑消殺的方法:一方面會對白對蝦造成藥效應激;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就是會整體性的破環了水體有益菌藻兩大生態系統群落,從而有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病害產生。所以在實際生產中,用中草藥提取天然活性物+中草藥萃取護肝液+中草藥萃取解毒抗菌液+緩釋型高穩定性聚維酮碘來進行雨中和雨后潑灑,往往更能達到消殺、抑毒抗菌、抗病害的效果。
接下來,我們再說說如何控住內因性病害:
控住內因性病害的基本思路與方法除了我們能有效提高白對蝦的免疫應答功能和有效提高白對蝦自身肌體組織細胞代謝酶的活性外,別無選擇。
目前,有效提高白對蝦的免疫應答功能的方法有二:
一是外用潑灑能量型抗應激劑和天然植物提取活性劑,如用富含B族維生素的能量果酸+天然植物提取活性劑+酵素菌發酵的生物酶漿潑灑;
二是拌料內服誘食酵母多糖、低聚寡糖、酵素菌營養液、解毒維C、對蝦專用營養多維等;有效提高白對蝦自身肌體組織細胞代謝酶的活性如用功能性益生菌、天然植物提取活性劑、抗菌肽拌料內服等。
下面,我們再來分析一下,無論從解決外因性病害與內因性病害的思路與方法來看,解決外因性水體環境變化問題始終是最基礎的有效保障,也是解決白對蝦一切病害問題的出發點及最基本的思路與方法,而解決水體環境肋迫性問題的核心內容就是如何培養并有效保持優良有益菌、藻相的穩定性。這里有兩個環節性的關鍵問題:一是如何培養起優良的菌藻相;二是如何有效、長效保障有益菌藻的正常交替性繁殖生長。第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我們綜合多年的生產實踐盡量用酵素菌發酵的綠藻營養基肥+酵素菌發酵的硅藻營養液肥+酵素菌營養液+有機碳源浸泡24小時后潑灑以有效肥起綠藻、硅藻共生的黃綠色水為主;肥起水色后以酵素菌營養液+有機碳源作為主要營養源和碳源穩定藻相為主;以定期潑灑超濃縮乳酸糞球菌+底改菌群+凈水型復合芽孢菌群+超濃縮粉狀光合菌群來控住有害菌繁殖、穩住有益菌相為主。
總結以上,解決白對蝦養殖病害的問題,除了種苗的切實、有效給力之外,在生產管控中,對蝦藥的應用思路與方法就成了戰略性的考量,現在大多老一輩的蝦農缺的不是白對蝦養殖管理過程中的日常養護技術經驗,而是有效防控和解決病害問題的系統思路與方法;也就缺乏當好“醫生”,實行“治病救人”的能力與經驗。從現在病害發展的情況來看,綜合白對蝦種苗發展的瓶頸現狀與養殖水源的污染狀況分析,從“以治托養”的處置性養蝦方式的困惑中解脫出來,從思路與方法上進行戰略性的轉型,應用酵素菌技術+功能性益生菌,中草藥萃取、提取活性物技術為兩大技術主導力量,來有效解決白對蝦系統性病害問題或許就成了我們下一步得以繼續成功走下去的戰略性的考量。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