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魚具有迷人的色彩,為人們所稱道。但你知道嗎?金魚可是“變色龍”, 基本色隨著身體的發育,逐漸發生著改變,在其一生會發生數次變色,常常會引起初學養魚者的困惑。報紙 上時常見到報道:有人買了幾條黑色的金魚,經過數月飼養,變成紅色,以為異事。其實金魚的這種變色現象,很久以前就被人發現,明代李時珍在其《本草綱目》中就有記載:“述異記載:晉恒沖游廬山,見湖中有 赤鱗魚,即此也。自宋始有畜者,今則處處人家養玩矣。春末生子于草上,好自吞啖,亦易化生。初出黑色 ,久乃變紅。又或變白者,名銀魚。亦有紅、白、黑、斑相間無常者。其肉味短而韌。物類相感志云:金魚食 橄欖渣、肥皂水即死。得白楊皮不生虱。又有丹魚,不審即此類否?”近代著名民俗學家金受申在《老北京 的生活》一書中也有提到:“龍睛魚以顏色分別高下,故能于魚的顏色不同,分出難養易養的不同。龍睛魚 由卵曬出后全為黑色,經過相當時間之后,開始變色。有白色的,最先現出,其他顏色的因換水關系,其變 色遲早要出現。如魚商欲冒充“墨龍睛魚”時,便用花紅龍睛秧子老水屯養,少見日光,可以三四年仍是黑色,足蒙外行眼目。龍睛魚變色以后,才能鑒別種類的高下,其眼、身、尾,只是必須具備的條件罷了。”
那么金魚的這種變色現象究竟是何原因呢。金魚的始祖是鯽魚,鯽魚和其他 大多數淡水魚一樣,并沒有十分鮮艷的色彩,而且自然條件下,體色過于鮮艷,也起不到生態保護色的作用 ,會被天敵發現,難以存活下來。當自然界中出現體色突變為紅(黃)顏色的鯽魚,被中國人發現后,認為 上天所賜,寓意吉祥,人工飼養起來,不再參與自然界的競爭,使鮮艷的體色得以留存。近代,雜交育種方式的采用,又進一步使金魚的色彩豐富起來。金魚的顏色是由黑色素細胞、黃色素細胞、白色反光(鳥糞素 )細胞、藍色反光細胞組成。當其中一種細胞排列密度大時,魚體即呈現此種色彩。不同色素所占比例的不 同,所組成的體色也各異。復色金魚由兩種以上的色塊組成,而形成千變萬化的圖案。如同天然的調色板, 運用幾種原色,調配出美麗的色彩。
金魚一生的體色會發生三次改變。第一 階段:魚苗時期的變色。第二階段:幼魚時期的脫色。第三階段:老齡時期的退色。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資訊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