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7日上午,2017年高考語文考試結束后,浙江考生表示,今年的語文閱讀題《一種美味》太難,許多人笑稱“高中三年,竟然輸給了一條草魚”。
對于這道導致二十萬考生及吃瓜群眾去其微博下“求解釋”的閱讀理解題,原作者鞏高峰是這么說的……
“十年寒窗,敗給一條草魚”。剛剛落幕的2017年高考中,浙江省語文試卷中的一道閱讀理解題,引發輿論關注。
這道閱讀理解題,選用短篇小說《一種美味》,文章描寫主人公6歲時,一家人第一次喝魚湯發生的故事。其中,小說結尾寫道,這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死了之后“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而試題,正是要求考生分析理解,結尾在創作上“有什么好處”。
為什么會有詭異的光?
詭異的光到底是個什么鬼?
這是一條怎樣的魚?
……
一時間吸引了億萬網友的關注
就連原作者鞏高峰也表示
“本來是搞笑的,誰知道有這么一出”
于是,大家都在期盼著鞏高峰的回答…
原題是這樣的:(文字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題。(20分)
一種美味
鞏高峰
他清晰地記得,六歲那年夏天的那個傍晚,當他把一條巴掌大的草魚捧到母親面前時,母親眼里第一次出現了一種陌生的光。他甚至覺得,他在母親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的,這種感覺在隨后下地干活回來的父親和兩位哥哥眼里也得到了證實。
他有些受寵若驚。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滿村子躥,上樹掏鳥窩,扒房檐摘桃偷瓜。因此,每天的飯都沒準時過,啥時肚子餓了回家吃飯,都要先挨上父親或母親的一頓打才能挨著飯碗的邊兒。
那天不一樣,母親把雙手在圍裙上擦了又擦。母親終于接過那條魚時,他忽然有一點點失望,那條本來大得超出他意料的魚,在母親的雙手之間動彈時,竟然顯得那么瘦小。
準確地說,在那之前他沒吃過魚,唇齒間也回蕩不起勾涎引饞的味道。他相信兩個哥哥應該也極少嘗過這東西。在母親的招呼下,他們手忙腳亂地爭搶母親遞過的準備裝豆腐的瓷碗。豆腐,是跟年聯系在一起的東西了。天!為了那條魚,母親要舀一瓷碗的黃豆種子去換半瓷碗的豆腐來搭配。隱隱約約地,他有了美味的概念,還有慢慢濃起來的期待。
父親坐在灶前一邊看著火苗舔著過低,一邊簡單地埋怨了幾句,似乎是嫌母親把魚洗的太干凈了,沒了魚腥味。這已經是難得的意外了,平日里,父親一個禮拜可能也就說這么一句話。父親埋怨時,母親正在把那條魚放進鍋里,她輕手輕腳,似乎開了膛破了肚的草魚還會有被燙痛的感覺。父親笑了笑,帶著點兒嘲意。母親嗔怪著說,你笑什么笑!魚真的還沒死,還在鍋里游呢。說著,母親還掀了鍋蓋讓父親看。父親保持著笑意,不愿起身。
母親拿著裝了蔥段蒜末的碗,就那么站著等水燒開。
他則坐在桌前,看這一切時他是不是雙手托著腮?他忘了。反正所有的記憶都是那條魚和圍繞著那條魚而產生的夢一般陌生的氣息。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這頓美味的締造者,可以游手好閑。父母的舉動讓他覺得他有這個資格。
在豆腐到來時,母親甚至都沒來得及埋怨一下一貫喜歡缺斤短兩的豆腐販子,因為豆腐馬上就被切成塊下了鍋。美味,讓他帶著很多的迫不及待,還有一點點的張皇。張皇什么呢?魚都在鍋里了,它還能游回村頭那條溝里去?不過這種張皇讓他有點兒熟悉,在溝里捉到魚時他也這么心慌來著,因為連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條溝里竟然會有魚。
來不及細細回味了,豆腐一下鍋,屋子里頓時鮮香撲鼻。他是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原來是這樣的,新鮮的讓人稍稍發暈。在魚湯從鍋里到上桌之間,他拼命地翕動鼻翼,貪婪地往肺里裝這些味道。他相信裝得越多,回味的時間就越長。
至于那鍋魚湯具體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記得哪怕一點兒細節。因為全家吃飯喝魚湯的狀態都有些魯莽,只有嘴唇和湯接觸的呼呼聲,一碗接一碗時勺子與鍋碰撞的叮當聲,還有一口與另一口之間換氣時隱約的急促。
那天飯桌上的氣憤也不一樣,一家人習慣的默不作聲完全沒了蹤影,父親開口談天氣了,兩個哥哥則說了今年可能的收成。而母親,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給大家盛湯。
最后,父親說了一句有點兒沒頭沒腦的話,父親說,三子該上學了。
他就叫三子。如今回想起來,對魚湯食不知味的原因應該就是這句話。兩個哥哥沒進過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到了他三子,父親說他該上學了。該,就是要,快要的意思。他忘了兩個哥哥投過來的眼神的內容,他忘了魚湯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個晚上的一切細節。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當他終于能背著書包從村頭墻角中出來,扭捏地走進學校的大門,他離美味的書面意思越來越近。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學,仍然是有魚的那天晚上——
兩個哥哥忽然就飽了,先后離開桌子回屋睡覺,可是魚湯每個人起碼還可以盛兩碗。他們沒解釋為什么,也不用解釋,地里的活要起早貪黑,否則這種魚加豆腐的美味只能還是好多年享受一次。父親愣了愣,恢復了以往不茍言笑的表情。母親端著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過父親別口不擇言,但是現在她卸去了笑容,朝著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進圈,牛要喂草,豬還要吃食。都這么愣著不能解決一點兒問題。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還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豬食時,已經是最后一件事了。把火點著,添第二把柴火的時候,他就抓著了一個黏黏軟軟的東西,湊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條魚!從鍋里蹦到地面,它顯然已經超越了極限。現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還閃著一絲詭異的光。
(本文有刪改)
1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1)陌生的光: (2分)
(2)陌生的氣息: (2分)
11.賞析文中畫線的句子。(5分)
12.“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試簡要分析。(5分)
13.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這樣寫有什么好處?(6分)
就在昨天(10日),高考標準答案公布,原作者也給出了答案,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0理解文中加點詞語的含義(4分)
原作者鞏高峰:
(1)陌生的光:
母親那一輩人,每年過年過節才能有機會吃一次魚、肉,所以平日里看到魚,會有一種陌生的驚喜。
(2)陌生的氣息:
一個幾乎從沒吃過魚的六歲孩子,親手抓到一條魚,能給全家帶來一頓魚湯,這種他沒品嘗過的味道,對他來說當然是陌生的。后文也呼應了,“他第一次知道,魚的味道是這樣的,新鮮得讓人稍稍發暈”。
標準答案:
(1)① 與平時的不滿和責備不同。
② 表達了母親的驚奇,贊賞與欣慰。
(2)① 與平時家庭氣氛苦澀沉悶不同。
② 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期待與想象。
11賞析文中劃線的句子(5分)
原作者鞏高峰:
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一樣多的。可是三個孩子,前兩個都沒能進一天學校的大門,現在生活稍微改善了一點,老三卻可以上學了,這對兩個哥哥顯然不公平。所以,母親的“端著碗出神,對著黑糊糊的夜出神”,用疊加的方式形象地表達了母親對孩子的愧疚。
標準答案:
① “示意”“卻”等神態細節描寫,包含對照意味,細致刻畫出母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變化。
② “出神”兩次出現,強調了母親沉浸在茫然、憂心和無奈的心理狀態中。
③ “黑糊糊的夜空”,是實景的描寫,也是母親心境的形象寫照——為未來生活負面加重而憂慮,因兒子不能均享讀書機會而愧疚。
12“一種美味”有多重意蘊,簡析(5分)
原作者鞏高峰:
美味有三重意蘊。
第一重,實指,美味就是魚湯。一條巴掌大的草魚和豆腐一起熬出的魚湯,對過年過節才能吃到的一家人來說,它就是美味。
第二重,美味是反諷。因為文章明明寫的是苦難。兄弟三個有兩個不能上學,一家人好容易熬一鍋“魚湯”,卻因為三子可以上學而各有心事,最后都沒喝成,這是一種悲傷的美味,用美味反諷現實。
第三重,美味是一種希望。雖然魚湯沒喝成,兩個哥哥沒能上學,可是三子上了(原文是有寫這個細節的)。那么三子就是這個家庭的希望,一種有一天可以隨時品嘗這種美味的美好寄托。
標準答案:
① 在物質匱乏的年代,“魚湯”,或僅僅是對“魚湯”的渴望,便成了滿足口腹之欲的一種“美味”。
② 圍繞“魚湯”的烹制,是一家人的快樂、親情和希望的醞釀,這種處于生活重負下的情感“美味”彌足珍貴。
③ 在此過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發現與成長,更是能夠滋養一生的特殊“美味”。
13小說設置了一個意外的結尾,有什么好處?(6分)
原作者鞏高峰:
文章結尾用了一個歐亨利式的反轉,揭示這一家人其實沒喝到魚湯,而是喝的豆腐湯的現實。于是,文中彌漫的苦難和悲傷的氣息因此更加濃郁。悲劇是把現實撕開給人看,而作者在結尾才撕開結果,讓故事更有沖擊力,也讓文章更具力量感,令人讀后回味的余地更大。
標準答案:
① 情節在結尾處突然逆轉,在出人意料的戲劇性效果上,與“歐·亨利式”的結尾有暗合相通之處。
② 因前文設置的伏筆若有若無(“掀鍋蓋”“不記得細節”“忘了味道”等),讓結尾呈現出某種魔幻色彩。
③ 結尾情節安排表明“魚未入湯”,詭異之處有深意,引發讀者對美味意蘊作深度的思考與探究。
④ 結尾提示了“美味”的含義有表里兩層,與標題“一種美味”構成呼應。
標準答案在此,你答對了幾分?
那么,這篇文章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創作的呢?
鞏高峰表示:小說的原型,是一個關系很好的朋友父親,來自他的親身經歷,我聽了之后心里很難受,便想寫下來。
同時,鞏高峰還表示:“我本人沒有參加過高考”。
圖片來源:@鞏高峰微博
一道閱讀題,不知難住了多少考生,吸引了多少網友的關注,又為多少考生增添了希望…
面對這樣的答案,你有什么想說的呢?
不管答案如何,就像原作者鞏高峰所說:
高考很大,可是在人生里,也就是剛剛上路吧。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