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有一名男子疑似因感染嗜水氣單胞菌,并最終導致身亡。據南都記者了解,該名男子今年30多歲,事發前曾在市內某保險公司工作。據稱,其出事前曾食用過深海魚類,次日開始出現低燒及拉肚子等癥狀,第三日出現高燒后前往醫院求診,結果因病情惡化當晚即被收治進IC U重癥監護室搶救,次日凌晨因病情嚴重最終身亡。
此事曾一度在部分微信朋友圈內流傳。不過,對于該男子為何感染,流傳著多個版本:一種說法是其生前食用了生魚片,一種說法則稱是買魚時被魚刺傷導致感染。
南都記者找到該男子就診的中大五院了解到,確有上述病例發生,該男子入院時已出現多個臟器衰竭的情況,雖經醫生全力救治,但無奈其病情惡化非常迅速,最終不治身亡。
據醫院方面表示,初步懷疑其可能是嗜水氣單胞菌感染,不過最終是否確為該細菌感染,還需要做細菌培養等相關檢驗工作。另外,由于其家屬拒絕尸檢,因此查明其感染原因存在較大難度。目前相關檢驗工作仍在進行當中。
被蝦扎下手指差點丟命
僅僅被瀨尿蝦扎了一下手指,竟差點丟了命。2015年,家住斗門的譚先生就遭遇過驚險一幕,所幸經廣東省中醫院珠海醫院及時救治,挽回性命。據醫院介紹,其感染致死率極高的創傷弧菌。
創傷弧菌是普遍生存在海洋中的一種細菌,如果接觸到被這種細菌污染的海產,如被海洋魚類、貝類、蝦、魚鉤等刺傷或使用生蠔、生魚片等,都可能感染此菌。據該院專家稱,臨床上常造成嚴重的敗血癥及肢體壞死,過程相當迅速,且死亡率極高。
專家提醒稱,創傷弧菌感染,5到10月是高發期。建議接觸海水或生吃海鮮時一定要做好保護措施,特別是肝功能不良者或身體有傷口時,應做好保護措施,以免感染;處理蝦蟹、生蠔、海魚等海鮮時應戴手套,以防止扎傷;且建議海產類食物絕對要煮熟再吃,因高溫可以殺死創傷弧菌。
嗜水氣單胞菌易引發多臟器衰竭
南都記者查詢發現,嗜水氣單胞菌致人感染并非個案。有專家表示,其導致人體感染幾率非常低,但一旦感染,其致病力很強,短時間就可能造成多臟器的功能衰竭。
據廣州日報報道,2013年6月廈門一男子感染過嗜水氣單胞菌而被截肢。該男子在購買鱸魚返家途中被鱸魚刺扎中右腳,當晚傷口出現紅腫,次日上午發起高燒,晚上11點多病情迅速惡化被直接送進手術室進行手術。據報道稱,手術做了4個多小時,但依然無法控制病情發展,為了保命最終只得選擇將他右腿膝蓋以下部分全部截去。而此時,離該男子被魚扎傷才過了50多個小時而已。
據當時救治的廈門中山醫院專家稱,男子所感染的嗜水氣單胞菌,致病力很強,短時間就能造成多臟器的功能衰竭。
夏季是副溶血性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高發季節,近日香洲區食藥監部門發布食品安全指引,提醒市民制作水產品務必煮熟煮透,防止發生食物中毒。南都記者獲悉,副溶血性弧菌屬于海洋細菌的一種,不光其會致病,包括創傷弧菌、嗜水氣單胞菌等海洋細菌均會導致食物中毒,甚至致死。珠海曾發生過多起海洋細菌感染病例,今年也有一例疑似感染致死病例,目前相關化驗工作仍在進行當中。
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常見于沿海城市
據了解,副溶血性弧菌又稱致病性嗜鹽菌,主要來源于魚、蝦、蟹、貝類和海藻等海產品。食藥監部門表示,副溶血性弧菌中毒常見于沿海城市,多發于每年的4月~11月,高峰期為夏秋季7~9月。
該部門稱,副溶血性弧菌在細菌性食物中毒中占有相當大的比率。臨床以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水樣便等為主要癥狀,重癥型常出現脫水、休克癥狀。
“副溶血性弧菌具有侵襲作用,能侵入腸黏膜上皮細胞,可引致腸充血和腸液潴留等。”該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避免因其導致中毒的方式很簡單,市民或餐飲單位在加工食材時,一定要做到燒熟煮透,包括對加工海產品的器具必須嚴格清洗、消毒等。
貝類食物煮開口后要繼續煮沸5-10分鐘
該部門還表示,在加工過程中要做到生熟用具分開,食品燒熟至食用的放置時間不要超過4個小時,隔餐的剩菜食前應充分加熱。另外,貝類食品煮開口后要繼續煮沸5-10分鐘等。
其實上述防范方法不光針對副溶血性弧菌有效,對于其它海洋細菌也是如此。該部門相關負責人提醒,若市民發生疑似食物中毒后,要立即到附近正規醫療機構進行就診,如在餐飲單位消費發生食物中毒,可撥打12345市民熱線投訴舉報。
南都記者獲悉,截至目前,珠海暫未發現因副溶血性弧菌導致中毒的事件發生。
兩種致病性弧菌 貝殼類檢出率最高
2012年,珠海市疾控中心檢驗室開展對包括副溶血性弧菌、海洋弧菌、霍亂弧菌等海產品中的致病性弧菌進行檢測,從包括農貿市場、酒店等單位共采集了240份產品樣本,樣本包括了魚類、八爪魚及鮮魷魚等軟體動物、貝殼及蝦類。
根據檢測結果顯示,所有樣本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最高,為19.2%,海洋弧菌檢出率次之,為15.8%,而霍亂弧菌則沒有檢出。結果還顯示,副溶血性弧菌和海洋弧菌檢出率較高的月份均為5到9月,其中副溶血性弧菌檢出率最高月份為7月和8月,達到40%.
另外,在貝殼類中,副溶血性弧菌和海洋弧菌的檢出率最高,分別高達40%和43.3%,軟體動物類則未檢出致病性弧菌。
■創傷弧菌
■感染途徑
被該細菌污染的海產品,如被海洋魚類、貝類、蝦、魚鉤等刺傷或食用生蠔、生魚片等,都可能感染此菌。
■危害
據專家介紹,臨床上常造成嚴重的敗血癥及肢體壞死,過程相當迅速,且死亡率極高。
■嗜水氣單胞菌
■感染途徑
該細菌在自然界較為常見,比如去河邊洗手,有可能附著該細菌。有專家表示,像蝦、魚等水產養殖都可能感染該細菌。
■危害
雖然極少發生人體感染,但一旦感染,其致病力很強,短時間可造成多臟器功能衰竭,嚴重則可導致死亡。
■副溶血性弧菌
■感染途徑
主要通過如海產品等食物經口傳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污染且未煮熟的食物如海產品、蔬菜經口攝入。
■危害
該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具有暴發起病、潛伏期短、季節性等細菌性食物中毒的常見特點。臨床以胃腸道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及水樣便等為主要癥狀,重癥型常出現脫水、休克癥狀。
■霍亂弧菌
■感染途徑
主要通過污染的水源或飲食物經口傳染,其傳播途徑主要是通過污染的水源或未煮熟的食物如海產品、蔬菜經口攝入。
■危害
能夠引起烈性腸道傳染病,發病急、傳染性強、病死率高。感染該細菌即便是病愈后有些患者會短期帶菌,但感染過該病菌的患者會獲得免疫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