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的市場要求水產品原產地的貨要檢測合格才能入市。為了備足貨源,黃鴨叫批發商擴大了在珠三角的貨源尋找面積。均為長沙晚報記者 周輝霞 攝
←在黃鴨叫供貨源頭的檢測站里,每一批次樣品要留樣一周。
除了小龍蝦,長沙人喜愛的另一夜宵食材是黃鴨叫。全市平均每天消費近4萬斤黃鴨叫,其中90%由兩名湖南人從廣東采購供貨。然而,去年底湖南省食品安全抽檢中,19批次問題水產品,5批次是黃鴨叫。今年4月,民生快檢室檢出40批次食品呈陽性,問題最多的還是黃鴨叫。為什么吃條放心魚這么難?水產品的安全問題根源在哪里?怎樣有效解決?
長沙市以黃鴨叫產供銷流通鏈探路,通過問題倒逼,實行源頭把關,進行責任分段,嘗試分類監管,以市場之手來倒逼源頭生產的安全,以達到有效地降低水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的目標。
6月上旬,記者跟隨長沙市食藥監局監管人員,循著這條黃鴨叫的流通鏈,從淡水養殖重地佛山開始,看長沙如何嚴防“藥殘魚”游上市民餐桌。
采購
以前是有魚就收,現在先捉幾條去檢一檢
“長沙現在管得那么嚴,我們必須根據他們(指監管部門)的要求,進行改變,一旦出了問題,罰款或者坐牢,那都是不好受的。”張國伏笑稱。
張國伏,洞庭湖邊長大,與魚打交道40多年,自稱“捉魚人”。他和同鄉周建國兩人,每天在珠三角一帶魚塘轉悠,收購六七萬斤黃鴨叫,從廣東入湘,由南到北一路發貨。其中,在長沙地區的日平均銷售量是3萬多斤,占據了長沙90%的市場份額。
追尋黃鴨叫的流通鏈從養殖源頭開始,佛山是張國伏“捉魚”的主要地區之一。“佛山是全國黃鴨叫的主要產區,平均一天有30多萬斤發向全國。”
6月9日,記者跟隨張國伏驅車來到佛山市南海區西樵鎮倫家寨村,停留在一處農田里,有三口水塘里給氧機正呼呼地運轉著,還有一口水塘只有齊腰深的水,四五名農民正在圍網捕捉黃鴨叫。一筐筐魚被撈上岸后,在塘主稱重后,被倒入2.5噸載貨量的水車里,然后被運往湖南方向。
“昨天,我們在這個塘口捉了兩條黃鴨叫,到檢測站做了孔雀石綠、呋喃唑酮、呋喃西林和氯霉素的檢測,結果為陰性,才敢要這里的貨。”張國伏指著四五畝的魚塘告訴記者,今年5月份起,長沙的市場要求水產品原產地的貨要檢測合格才能入市,他們的工作方式被徹底改變。
“在廣東,黃鴨叫是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以前,我們只要曉得哪口塘的魚可以捕撈,就來收購。現在呢,我們在收購前,得先捉幾條回來檢測檢測,如果檢測不過關,哪怕是塘主折價給我們,我們也不敢收了。”張國伏說。
檢測
源頭設檢測站逢收必檢,消費者放心
張國伏所說的檢測站,不在別處,就在他的公司粵湘水產有限公司里。這家公司是由他倡導,由長沙10個批發大戶入股成立的。
記者看到,一間十多平方米的屋子里,擺放著冰箱、檢測設備和各種檢測試劑。姚澤雷是專業食品安全檢測員。他正在給兩條黃鴨叫做孔雀石綠等項目的檢測。這兩條魚是周建國剛從珠海的兩個塘口捕捉的。姚澤雷告訴記者,他現在平均每天要做七八個批次的檢測。
“市場水產品檢測問題出現后,我們意識到除產銷對接機制之外,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還要將‘手’伸長一些,不能只守在入口關,‘眼光’要看遠一些,要從源頭嚴防,進行過程嚴管,以及風險嚴控。”長沙市食藥監局食品流通處負責人唐磊介紹,長沙市推進“雙安雙創”工作,去年就開始推進農產品生產基地與商超、市場進行產銷對接。也就是說,農產品集中進入長沙城,批發市場、超市就會查驗“身份”信息,還要進行抽檢和快檢。
從環節設置來看,產銷對接機制形成閉環,但為何還有多批次問題水產品出現?監管部門通過對各個環節的了解,發現關鍵是“源頭”。而長沙市水產品銷售行業,在市場主導下,不同品類的水產品的貨源地和供貨商相對集中,相對成規模。那么,將防火墻前置到源頭,抓住集中采購商的牛鼻子,便是控制了整個產業鏈上水產品質量的“開關”。
追責
責任分了段,板子怎么打,誰都心服口服
“我在進貨時,按照要求索票、索證了,但進的魚還是有問題,那是批發商進的貨有問題。這樣的責任要讓我們這樣的小本經營散戶來承擔,怎么讓人想得通?”吳廳在芙蓉區一菜市場經營魚檔,去年底國檢抽查時,其所售的一批次黃鴨叫查出含孔雀石綠,面臨重罰。對于監管部門打下的這個板子,吳廳表示很委屈。
根據監管機制,水產品的質量安全是由兩個不同的政府部門接力來管,農業部門負責生產環節的監管,發養殖許可證,制定行業標準。食藥監局負責管理流通領域。分管之下,一旦水產品在流通環節或終端環節出現問題,倒查起來往往出現各執一詞、證據難以鎖定的情況,處罰起來難以服眾。
“源頭設檢測站,實施逢出必檢的制度外,我們還要求分段簽訂責任書,讓流通各個環節的責任主體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利益和風險,實現水產品責任分段的精準監管和精準執法。”唐磊介紹說。
究竟是怎樣的分段問責呢?以記者追溯的這批魚為例。此批次黃鴨叫檢測合格才能“上岸”,意味著采購經營戶在質量安全上要把關到位。記者凌晨一點在馬王堆海鮮市場的八哥水產部看到,市場方的檢測人員在完成對該批次水產品驗證、取樣、留樣后,工作人員才開始收貨。“這個時候,檢測結果如果呈陽性,意味著是司機在運輸途中動了‘手腳’。”馬王堆食藥監所所長歐陽文龍說,如果入場快檢合格后在零售市場被檢出問題,那板子將打到經營戶身上。監管人員將據此鎖定相關人員違法行為的證據,甚至追究其刑事責任。
“下一步,長沙市還將參照這個模式著手建立貝類產品的源頭檢測機制。還要聯合養殖地相關部門,責成養殖戶提供‘出生證’,與‘檢測合格證’以及‘產品身份證’并行,確保游到市民餐桌的水產品百分之百合格。”長沙市食藥監局副局長金雷介紹說。
點贊
水產品監管“長沙模式”提升產地防線水平
“現在一聽是要運到長沙的貨,塘主們就會自己掂量一下,貨的質量是否過得硬,貨品是否過得關。”張國伏明顯感受到水產品監管“長沙模式”對于當地養殖戶的觸動。
“全國都在這里要貨,不愁銷,過去是有魚就有人買,塘主提高養殖密度增加效益。現在長沙開了頭,只收合格魚,那誰也不愿意冒著違法違規的風險,采購不合格的魚,收購形勢就發生了微妙變化,合格的魚進貨價高了,不合格的魚明顯賣不起價了。在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推動下,塘主的心態從一心多養魚,在逐漸向養一池好魚的方向轉變。”佛山淡水魚養殖商、經銷商林群說。
廣東省漁政總隊佛山支隊支隊長劉和平介紹,長沙市場終端帶著問題追根溯源,自建檢測室源頭把關,也是在支持本地農業部門加強對養殖環節的監管和問責。這樣一來,整個養殖行業將慢慢回歸到良性生產的循環,達到推進淡水魚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目標。
“食品安全是最嚴格的監管‘管出來’的,更是源頭‘產出來’的。長沙的試點能進一步完善、提升佛山市的檢測防線水平,這種跨市聯合監管機制,強化了信息的互通、執法的互補,有利于我們對輸出水產品的安全把控,可以幫助廣東的水產品走得更遠。”佛山市食藥監局局長王培星為長沙的這種探索點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