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在7月29日上午召開的“2017中國小龍蝦產業大會”上了解到,目前,我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
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發展處處長朱澤聞
上述說法來自《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以下簡稱《報告》),其指出, 2007年至2016年,全國小龍蝦養殖產量由26.55萬噸增加到85.23萬噸,增長了221%;全國養殖面積超過900萬畝。2016年,我國小龍蝦總產量為89.91萬噸(含捕撈產量),我國成為世界最大的小龍蝦生產國。
概述
小龍蝦界 第三產業成為主要驅動力
夏天的宵夜檔或許是小龍蝦出場率最高的地方,從北京簋街的“麻小”,到廣東夜市攤的十三香小龍蝦,從成都的“冒蝦館”,到合肥的小龍蝦一條街,全國各地,都可以窺到小龍蝦的在餐飲界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事實上,小龍蝦也的確是典型的以餐飲服務等第三產業發展為主要驅動力的產業。《報告》顯示,2016年小龍蝦的經濟總產值高達1466.10億,其中,以養殖業為主的第一產業產值564.10億、以加工為主的第二產業產值102億、以服務為主的第三產業產值800億,分別占其經濟總產值的38.48%、6.96%和54.57%。
這一數據在小龍蝦的整個產業鏈中也有所反應,在第三產業中,小龍蝦只是基礎,其以市場流通、餐飲服務、節慶文化、休閑體驗等內容和形式表現出來,根據統計,2016年小龍蝦產值564.10億元,經濟總產值1466.10億,全產業鏈從業人員近500萬人。
其第三產業的驅動力也同時體現在餐桌上。《報告》顯示,小龍蝦餐飲受到國內消費者,特別是青年一代消費者的青睞,消費群體擴大、時間延長、品種增加,餐飲消費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態勢。據中國小龍蝦供需平衡表分析,2016年小龍蝦生產量89.91萬噸、消費量87.93萬噸,較2014年分別增長30.36%、32.47%。
朱澤聞講解《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2017)》
布局
五大省養殖產量超9成 湖北占60%
此前曾有媒體報道稱“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而此次《報告》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這句話并非空穴來風。據查,小龍蝦主要產于長江中下游地區,湖北、安徽、江蘇、湖南、江西等5個主產省產量占全國產量的95%左右。湖北省養殖規模最大,2016年養殖面積487萬畝、產量48.9萬噸,占全國近6成。
而養殖方式中,又屬稻蝦連作的養殖面積最大,約占小龍蝦養殖面積的七成,其次是池塘養殖。稻蝦連作是通過構建稻蝦連作和共作系統,實現水稻單產為500~600公斤,增產5%~18%,且每畝節本30~50元;小龍蝦單產為50~100公斤/畝,畝均綜合效益提升258%。
池塘養殖主要有小龍蝦單養、蟹蝦混養等模式,通過實施池底開挖環溝、水草栽培與養護、飼料投喂、水質調控、疾病綜合防治等關鍵技術,構建了池塘生態養殖模式。小龍蝦單養每畝可產小龍蝦150~300公斤,每畝效益在3000元左右;蟹蝦混養每畝可增加小龍蝦產量40~60公斤,新增純收入800~1000元。另外,近年來,池塘菜-蝦綜合種養、蓮藕或茭白種植池塘套養小龍蝦等新模式也不斷發展。
拓展
全國小龍蝦加工企業近百家產量90萬噸
據了解,我國小龍蝦的加工業發展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江蘇等省捕撈野生小龍蝦加工成凍熟蝦仁、帶殼整蝦、凍熟鳳尾蝦等幾大類產品出口至歐美地區,取得較好經濟效益。
近年來,小龍蝦副產品的生產加工取得顯著進展,形成了甲殼素、殼聚糖、幾丁聚糖膠囊、幾丁聚糖、水溶性幾丁聚糖、羧甲基幾丁聚糖、甲殼低聚糖等系列產品,產品出口日本、歐美等國家和地區,歐洲的氨基葡萄糖硫酸鉀鹽90%來自于我國江蘇省。據不完全統計,僅湖北和江蘇兩省相關龍頭企業,甲殼素及衍生產品的年產值已超過25億元。
2016年,全國小龍蝦規模以上加工企業近100家,年加工能力在90萬噸左右。
與此同時,小龍蝦的產業拓展還表現為市場交易活躍、餐飲發展迅猛及節慶文化的出現。業內人士認為,小龍蝦餐飲文化的紅火,直接帶動了產業發展。
困難
養殖技術和疾病風險等均需關注
雖然小龍蝦在我國的發展勢頭良好,但其產業依然面臨著種業體系需提高、養殖技術要優化等一系列問題。
“先從種業說起,我們調查發現,小龍蝦種業體系建設滯后于養殖發展需求,苗種繁殖主要依靠養殖者自繁自育,苗種質量不穩定,捕撈、運輸、放養后的成活率較低等問題突出,病害時常發生,影響了產品品質和養殖效益的提高。”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發展處處長朱澤聞表示。
其次,小龍蝦還存在養殖技術性能的穩定性和養殖模式效益水平地區間差別較大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朱澤聞解釋說,目前全國各類小龍蝦養殖模式的相關技術參數都需要進一步量化,養殖生產的標準化水平也有待提高,且相關配套飼料亟待研發,精細化、可控化的健康養殖管理有待進一步加強。
對此,《報告》也給出了相應建議,包括生態健康養殖、種業育繁推一體化等。
《報告》指出,加強健康養殖標準化操作規程制定,示范推廣和應用“稻蝦共作”等生態養殖模式,合理推廣蝦蟹混養、溫棚養蝦等技術,穩步擴大小龍蝦生產規模。同時,加強質量安全監管,嚴禁使用農藥、化肥以及禁用藥品,加強疫病監測和防控,完善疫病應急方案,加快病害防治科技研發和技術推廣。
至于種業方面,《報告》建議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商業化育種體系,支持企業引進人才、先進技術、儀器設備,聯合科研院校培育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加快提升良種自主研發和供給能力。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