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產生的原因,不外乎是不良的環境狀態、虛弱的宿主(host)以及病原生物的存在;而近年來針對個體營養需求進行相關試驗,亦指出品質不良或失衡的營養供應,也是導致個體罹病的主要原因。 首先提到的「不良環境狀態」,除了專指在飼養環境中持續變化或累積,諸如氨、亞硝酸、硝酸、pH值與硬度等各項水質因子外,同時亦涵蓋了底質、過濾與曝氣系統,甚至包括日常的相關管理。 其次「虛弱的宿主」則專指因為受到緊迫原(stressor)刺激而產生緊迫(stress)的個體,或是因為打斗負傷、體表出現明顯開放性傷口的個體;而這些看來不甚嚴重的黏液分泌、鱗片脫落或是鰭條破損,都有可能成為病原進入魚體,并造成相關感染甚至大規模傳播的主要路徑。
「病原生物的存在」
所指的則是經由魚只或包裝水體所攜帶,或是藉由諸如網撈及捉取等實際接觸,而進入環境中諸如病毒(virus)、細菌(bacteria)、真菌(fungi)、原生動物(protozoa)以及其它大型的體內與體外寄生蟲(in-vivo與in-vitro parasites)等。這些潛藏于底砂、濾材或缸中任何角落的病原生物,平?赡苁艿椒定環境的抑制,或是健康個體所擁有的非特異性免疫反應作用,因此并不會對個體的健康造成危害;但是當環境條件丕變,個體的活力與食欲低下之際,它們便多會趁隙而入,并對個體展開毫不留情的攻擊。
「失衡的營養供應」
則是針對經常發生于人為飼養過程,在投喂管理上持續使用單一來源或種類的餌料所導致,發生的原因雖然并沒有明確的病原,然而在時間的累積下,仍會對個體造成諸如骨骼畸形、鱗片脫落、體色不彰甚至下顎脫出等現象;而這種因為失衡營養所造成的病變,即為一般所稱的「營養性疾病」。
其實不論使用的飼養水槽有多么的大,或是在自動化控制的精細操作下,水質狀態呈現的多么穩定,請切記一個極為重要的觀點,那便是不論是任何一個以「觀賞水族」為出發點,并擁有眾多飼養生物的水槽,都因為已違背了原本物質循環的路徑,同時在有限空間的限制下,多承載了遠超或環境負荷的生物密度與生物量;加上魚只進出的頻繁、飼養底質與濾床的快速老化、個體持續失衡的營養狀態,甚至是燈光照明給予個體持續的緊迫與刺激,都讓整個環境在面對病原生物的攻擊時,承擔著極大的風險。
因此本篇內容雖主要在介紹發生于坦湖慈鯛飼養過程中,經?梢姷南嚓P感染癥狀,然而最終的目的,卻是希望每一位飼養者,能夠藉由各式病原導致個體感染后,所呈現的危害與損失可能,而能在感染與大規模傳播前,便先行達到阻隔、限制甚至排除飼養個體暴露于病原危害的陰影下;而至于其中所談到的部分關治療,則是在難以避免或錯失防范機制后,所必須采取的消極策略。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