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京昌水產公司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在進行羅非魚的清洗、加工、打包一系列工序。 劉冀城 攝
“在安哥拉的公司拿到最后一份批文(經營許可、進出口許可),至此,已順利取得所有批文及各項許可證書。”19日,湛江水產人孟凡旭在微信朋友圈寫下這么一段激動人心的話。“以前水產出口都是掛靠非洲人的公司,中國人很難拿齊這些許可證書。”
今年上半年,孟凡旭所在的湛江京昌水產公司已有30多柜集裝箱、約800余噸的羅非魚凍品出口到非洲,創下公司的歷史新高。這兩年來,孟凡旭沒少往非洲跑。他們公司在安哥拉首都羅安達投資了500萬美元,設立冷凍加工廠和貿易公司,將招收30名中國籍員工和300名非洲籍員工,成為安哥拉最大的水產品加工廠。
“我們終于取得當地的營業執照、土地證及捕撈證等所有相關許可,將實現自助報關和出口,不再依賴于其他公司。進一步縮短了通關時間、提高通關效率,湛江羅非魚也將更便捷地進入非洲市場。”孟凡旭表示,在非洲有了“根據地”后,公司計劃在5年內,將把所有水產品都銷往非洲。
羅非魚原產非洲,上世紀五十年代才被引進國內。2012年前后,湛江產的羅非魚開始返銷非洲。據業內估算,目前湛江每年約有5萬噸羅非魚銷往非洲。湛江羅非魚憑什么在羅非魚的原產地走俏?
孟凡旭分析說,非洲是羅非魚的“老家”,非洲人也愛吃羅非魚,市場需求量很大。而當地受限于養殖技術和捕撈技術,人工養殖產量和捕撈量都很低。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湛江羅非魚出口到非洲后,價格折合人民幣20元一公斤,比非洲產羅非魚足足便宜了近五分之四,在當地自然受到熱捧。
孟凡旭自豪地表示:“是湛江的水產養殖技術和外貿物流為湛江羅非魚創造了價格優勢。”以京昌水產公司為例,該公司在麻章區湖光舊縣村合作建有5000余畝的養殖基地,還配套了整條自動化流水線。每天上午,養殖人員從基地捕撈羅非魚后,直接將魚送往生產車間,經清洗、加工、打包等一系列工序,一天之內就出產5萬公斤出口成品。
數據顯示,今年湛江水產出口“全線飄紅”,首季出口量增長62.7%。“這幾年,公司在非洲的進出口從無到有,全靠‘一帶一路’的帶動。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們更放心地在非洲投資設廠。”孟凡旭說,公司在非洲完成設廠后,當地高端水產品就可通過加工后銷回中國。一邊從中國出口羅非魚,一邊從非洲進口“高端貨”,創造出互利雙贏的局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