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價下跌時,養殖戶有的抱怨,有的悲觀;而魚價上漲時,有些養殖戶又開始忘乎所以,不計成本。那么大菱鲆(多寶魚)價格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有什么樣的變動規律?應該如何應對魚價變動?今天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們總結的經驗。
1、魚價形成的機制
通過我們對全國各大檔口的調研發現,大菱鲆收購價格基本上由各地的檔口報價,然后由魚販按照檔口的價格在市場收魚。當魚販收不上來魚的時候,檔口為了保證穩定向酒店供貨才會提價;反之,當市場供應充足時,檔口批發商之間會相互競爭,為了搶占客戶(酒店),會主動拉低魚價。
上述價格形成機制印證了近年魚價下降的根本原因:產量快速增長,但消費市場卻萎靡不振,造成供大于求。
2、魚價變動規律
由此可見,供求關系是影響魚價變動的根本原因。我們根據2007年以來大菱鲆價格波動我們可以發現以下規律。
(1)價格波動呈周期性變化,三年(約40個月)一個大周期。根據七好論壇分析,2009年、2012年、2017年是這個價格高峰的頂點。魚價低迷2年后,2017年價格會有所反彈,而2018年價格較2017年相比整體呈下降趨勢。
(2)約11-14個月一個小周期。2015-2016年價格低迷,年平均價格分別維持在15-16、13-14元/斤之間。這一規律預示2017年價格將會穩步增長,2018年可能下滑。
未來幾年,總體大菱鲆總體價格將維持在15-25元/斤之間,這是未來的趨勢。
3、 如何應對魚價變化?
根據價格波動的規律以及大菱鲆價格形成的機制,我們應該從以下方面入手。
第一,規范養殖,杜絕藥殘。
必須按照一套標準的養殖管理操作(17369技術模式),控制成本,提高成活率,為市場提供優質的、健康美味的多寶魚。
第二,適時出魚,及時進苗,穩定供需,穩定魚價。
違背市場供求關系,一味的憋魚,從短期來講可能會抬高魚價,但是從長期來看,會導致商品魚嚴重積壓,而造成魚價快速下滑。以2016年為例,1月份魚價不到10元/斤時,大家都不賣,到2月份魚價16時,開始集中拋售,結果魚價快速回落至13元/斤;而9-10月份情況恰恰相反,魚價16時,各地陸續開始出魚,憑借兩節期間旺盛需求,積壓庫存逐漸消耗,魚價穩步上升,到11月份,庫存消耗殆盡,魚價也能夠穩定保持在25元/斤左右。試想,如果9-10月大家集中憋魚,而11月份高價時集中拋售,魚價根本不會穩定在25,很可能再次跌破16元/斤。因此,魚價任何波動,都由供求關系決定,養殖賺錢,不在一時,而在長久。適時出魚,及時進苗,不被當前魚價左右,才是最后的贏家。
第三,建立品牌,擴大需求。
以“安全”和“可追溯”建立多寶魚知名品牌(鲆安多寶TM),開拓消終端費市場,增大家庭消費的量,擴大市場需求量。通過品牌建設與差異化,進一步提升魚價。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養殖綜合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