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詳細掌握2017年黃海北部中國對蝦回捕情況,科學評估其增殖效果,進一步做好中國對蝦的資源增殖工作,開捕后,遼寧省水產苗種管理局工作人員多次深入黃海北部沿岸漁港、漁村及水產品交易市場,通過走訪、電話問詢等多種方式,開展增殖中國對蝦回捕情況的社會調查工作。
調查顯示,今年黃海北部中國對蝦增殖效果為近年較好一年,呈現分布廣、產量穩定、規格大等特點。開捕后,由于受到死汛的影響,流網及壇網船只無法做業,而連日的降水,導致近岸海水溫度及鹽度降低,使大規格中國對蝦提前外泛在20米水深以外海域,所以拖網船只的對蝦產量跟據作業水深的不同也有較大差異,最高日兼捕對蝦可達百斤以上。9月5日之后,隨著大活汛的到來,流網及壇網漁船陸續開始作業,對蝦產量也穩中有升,截止9月10日,壇網對蝦日產量從開始的單船4斤~5斤,升至20斤~60斤,最高日兼捕對蝦80斤;流網對蝦日產量從開始的單船10斤~40斤,升至40斤~100斤,最高日捕對蝦達800余斤。由于今年中國對蝦增殖放流時間較去年提前,中國對蝦個體規格比去年同期有所增大,因而單價較高,每斤可多賣10元錢以上。(規格詳見下表)
調查顯示:漁民對增殖放流的認識度和滿意度逐步提高,對中國對蝦的增殖放流工作給予了充分認可。對蝦增產增收一方面擴充了市場供給使得享有“八大海鮮”之稱的中國對蝦能“飛入尋常百姓家”,另一方面每年的增殖放流活動也恢復了中國對蝦的自然資源,形成了一定的越冬親體,擴充了野生品種的資源量,具有良好的生態效益。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