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伐木到種樹,從耕地到養魚,再到洗腳上岸,發展與保護如何協調?始終是神農架人面臨的永恒話題。
“失地”農民再次“失漁”
魚頭河,漢江支流,曾是神農架兒女的夢里水鄉。1992年,這里建起水庫,桃園村部分耕地被淹,失地農民開始下水養魚。“早期為解決農民收入問題,網箱養魚一直被默許,而且還被鼓勵。”神農架林區漁政局局長喻成說。
1996年,桃園村村民王金合第一個下水養魚,村民們隨后效仿。長期以來,網箱養魚都是桃園村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有效解決了失地農民生產生活問題。
調查數據顯示,經過21年發展,神農架魚頭河水庫和武山湖水庫的水面登記網箱有100畝,圍欄有9畝,共計109畝,網箱個數有1549個;養殖戶102戶,魚頭河水庫99戶,武山湖水庫3戶。養殖戶中最大養殖面積的有9畝,最小的只有20多平方米。
現在,這些失地的農民將再次“失漁”。他們面臨的問題還是和20多年前一樣,仍然是“生產生活問題”。
拆除網箱后的“上岸”計劃
此次拆圍,神農架林區旨在消除漁業養殖對水域造成的污染,還一庫清水。
從1962年“大開發”時代,到如今的“最強保護”時代,神農架人近半個世紀的生活軌跡,大致與“粗放開發、有限保護、探索轉型、綠色發展”的歷史階段相吻合。
半個世紀的探索中,神農架人認識到,保護與發展只有同頻共振,綠色才能永續。
政府在謀劃新的發展藍圖,桃園村已納入全域旅游規劃。
村民也在探索。桃園村村支書詹明友告訴筆者,村民主動拆除網箱后,已有很多人找到了致富新路子。其中,中藥材是神農架特色,紅高粱是當地新崛起的致富產業,詹明友今年帶頭種植中藥材、紅高粱,很多漁民也跟著種。詹明友希望政府能把漁民納入失地養老保險,解決他們的后顧之憂。
李玉寶說,鎮政府準備新增一些公益性護林員崗位,只要符合條件,優先向桃園村漁民傾斜。陽日鎮還對桃園村的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鼓勵漁民轉型種植業和“因陽日庫區網箱拆除,有大量鮮魚待售,希望各單位或個人前來購買,單位食堂有需要的更好,以減少養殖戶損失……”近兩個月以來,這則“村支書賣魚”的消息在神農架多個QQ群、朋友圈傳播,100多萬斤活魚成了詹明友和村民們的心病。
可喜的是,拆除網箱之前,漁民的魚已基本賣完。“廢棄的漁網、鋼管也賣出去了,多虧政府牽線,熱心人幫忙。”漁民王正圓說。
神農架林區政府副秘書長、拆除河流和庫區網箱養殖設施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軍介紹,除了村干部帶頭、熱心人幫助,神農架林區也已開始謀劃,林區人社局負責制定生態移民和轉產轉業政策預案,供銷社負責指導和支持養殖戶產業轉型發展,陽日鎮研究出臺漁民后期發展扶持政策。
“要切實做到‘拆得了、穩得住、不反彈、保民生’。”劉軍說,這是事關民生的系統工程,一定要,安心生活。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