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上午9時,在東港市長山鎮窟窿山村一處稻田養殖泥鰍示范基地,記者被眼前一景象深深吸引:金黃的稻田里,一條條黑影浮動,時而沉入水底,時而又冒出水面,吐出朵朵水泡。這是泥鰍在水中翻滾、騰躍,標志著泥鰍最肥美的時節來了。
“今年5月,我們將5公分大小的泥鰍苗投入稻田中,經過精心飼養和管理,稻田泥鰍活蹦亂跳,生長喜人,水稻也長勢良好。”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推廣科科長孫述好說,當時在這片示范基地,每畝投放泥鰍苗3000-5000尾,總計放苗240萬尾—400萬尾,眼下迎來泥鰍采捕季。
據了解,稻田養殖泥鰍示范模式,是利用稻田的水環境輔以人為措施,在水田地里既種水稻又養魚,實現稻魚雙豐收。“水稻能在夏天為泥鰍遮陰,稻田的微生物可供泥鰍食用,泥鰍能為稻田松泥,糞便能為稻田增加有機肥,優勢互補。”孫述好說,其實稻田地本身就有泥鰍,人們正常進行田間管理時,每年灌水都會撈出一些泥鰍魚,使稻田地里的泥鰍越捕越少,不利于可持續發展。今年,市水產技術推廣總站引進了新品種臺灣大泥鰍,悉心做好泥鰍的育苗,泥鰍育苗成功后大量投放到稻田里,搞精養。
“稻田養泥鰍這個項目是改造稻田集約化養殖的一個突破口,現在我們在稻田里挖了一定的環溝,讓泥鰍平均分布到稻田。進入稻田里它可以吃水稻根里的害蟲,同時排出的糞便作為肥料。”孫述好說,按照要求,選擇水質較好、保水性能好、排灌方便、日照充分、土壤比較黏性、肥力較高、無冷浸水、交通方便的稻田養泥鰍魚,這將是當地養殖戶致富的一個新途徑。這種情況下養殖的泥鰍魚是無公害的,培育出來的稻米也是無公害的。
據當地農戶介紹,眼下,泥鰍剛一上市就十分搶手,根本不愁賣。市場價平均在十幾元到二十幾元之間,還有一些深加工企業,直接收走,用于生產泥鰍魚丸、魚罐頭、魚粉、魚湯等。
采訪過程中,據驗收項目的專家介紹,養泥鰍的稻田地產量比過去增產30%,每畝田僅稻谷一項至少增收千元以上。
眼下,泥鰍迎來收獲季,10月份,將迎來稻米收獲季。稻米產業是我市具有特色優勢的產業,東港大米品質優良,久負盛名,早在明清時期就被列為皇室貢米。2005年“東港大米”注冊為“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是全國300個著名地理標志之一。東港市現有水稻種植面積80萬畝,居全省縣級市首位,是國家主要商品糧生產基地,是遼寧省及黃海北部水稻主產區,年產優質稻谷42萬噸,年實現產值13億元。
“通過推廣稻田養殖泥鰍技術、采取綠色或有機水稻種植標準,既改善生態環境,又提升稻米質量、穩定稻米產量,其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成倍增加。”驗收項目的專家介紹,開展稻田養殖泥鰍綜合技術示范,充分利用東港市自然資源,實施優質稻米生產和泥鰍養殖管理技術,提高稻米質量,打造稻米品牌,實現稻米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提高目標。
接下來,隨著稻田養殖泥鰍模式示范面積擴大,將帶動本地區及周邊地區稻米生產由普通向綠色和有機邁進,由低端向中高端產品發展,也必將推動稻米精深加工企業發展。大量優質稻米通過精深加工,打造具有特色優質稻米品牌,進而提高市場營銷份額、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產品經濟效益,促進水稻產業發展壯大。與此同時,倉儲、物流產業將得到迅速發展。
另外,隨著稻田養殖泥鰍規模不斷擴大,泥鰍飼養量不斷增多,對飼料需求也不斷增大,單靠天然餌料難以滿足規模化養殖泥鰍需求,勢必促進飼料加工企業發展。稻米養殖泥鰍模式不斷發展,稻田養殖品種隨著市場需求日趨增加,稻田養殖品種勢必由單元化向多元化方向發展。如稻田養殖黃鱔、稻田養殖河蟹等,由此促進稻田精品漁業快速發展。
采訪了解到,目前我市稻田養殖示范面積由2013年的10畝擴大到2017年的近3000畝,并有進一步發展態勢。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