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慶羅非魚養殖戶們沒有想到,隨著新一輪農村電網改造深入推進,羅非魚從肇慶魚塘到外國餐桌的道路,比以前走得更加順暢。
作為水產養殖大市,肇慶羅非魚養殖和生產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是廣東主要的羅非魚生產加工出口基地。其中,高要區被譽為“中國羅非魚之鄉”,羅非魚養殖面積0.68萬公頃,總產量7.6萬噸。
近年來,肇慶市把農村電網改造升級作為改善農村基礎設施,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重要舉措,連續兩年農村電網投資規模位居全省第一。與農村電網可靠性共同提升的,是羅非魚養殖戶與加工出口企業的信心。
可靠電網助力羅非魚遠銷海外
肇慶市振業水產冷凍有限公司是肇慶市最大的水產品加工企業,在高要回龍、馬安分別有一個廠房,年收購羅非魚2萬噸,生產成品7000噸,年營業收入超2億元,其中出口創匯3000多萬美元,產品遠銷美國、墨西哥、俄羅斯、加拿大等國家。
日前,記者在該企業看到,地下的7臺冷凍機組24小時不斷運作,冷氣供應到加工車間。經過機器除鱗、人工切片,工人將羅非魚片放進單凍機內,使魚片溫度下降到零下30攝氏度。“我們的產品需要長期處在零下18攝氏度環境中,每年公司需要用到大量電力來冷藏保鮮。”該公司董事長李振強說。
“過去,我們遇到雷暴雨天氣經常會停電,影響產品質量,經濟損失巨大。”李振強說,他們企業主要“靠水清洗、靠電冷凍”,對電力可靠性要求非常高,一旦停上一天的電,企業損失就將近3萬元,為此,企業專門花費200多萬購進2臺大功率發電機,每年花在發電機上的費用就超10萬元。
李振強表示,隨著近年農村電網建設加速,電力不再是牽制企業發展的因素。“這兩年發電機少開了很多;基本上停電都是電力施工計劃停電,供電部門會提前通知,我們提前準備,避免損失。”
穩定電力提振農戶養殖信心
可靠的電力不僅是企業持續發展的“定心丸”,還是農民增收致富的“發動機”。
日前,在位于鼎湖區永安鎮的貝水中心村中社村大朗臺區的電網改造現場,記者看到,施工人員爬上新設立的電桿,拉網接線。按照計劃,該臺區將全部更換成120平方毫米電線,將于11月底通電投產。屆時,影響該臺區電線細、過載不足的問題將徹底解決。
在貝水村村支書馮偉雄印象中,自2015年以來,該村電網已經進行過3次升級改造。改造前,貝水村只有大朗一臺配變,負責該村4000畝魚塘的電力供應,常常出現電力供應不足的情況;2015年拆分臺區后,新設了大朗2號配變和朱家村配變,有效解決了配變超負荷運轉的問題。“今年再把電線一換,我們村200多戶養殖戶發展生產的信心就更足了。”馮偉雄說。
養殖戶馮俊強的30畝魚塘正位于改造線路旁邊。看到紅藍兩色的嶄新電線,馮俊強喜悅之情溢于言表。“以前因為電力問題,我試過一年燒了24臺增氧機馬達,不說魚的損失,光是修馬達都修了好幾千。”馮俊強表示,他已經養了10多年羅非魚,親歷當地電力發展變化給養魚帶來的影響。“以前需要時刻準備著的發電機,這兩年都沒怎么用了。”馮俊強說,穩定的電力帶來了收入的穩定。
“永安供電所管轄的大部分村線路殘舊,有許多是1999年第一次網改至今,已遠遠不能滿足現在的生產需要。”永安供電所所長鄧衛峰表示,此次電網改造還包括進行智能化升級,推廣電網集抄。“只要在后臺就能對故障定位,有利于及時排查消除隱患,方便了日后管理。”
產業發展改變農網改造方式
在鼎湖、高要,發展類似羅非魚這樣的產業帶來的電力需求,正逐漸改變著農村電網升級改造方式。“在過去,我們往往要各村各戶地走訪,了解村民用電需求,才制定改造方案,有時還要多次溝通協調,才能爭取到村民的支持。”蛟塘中心供電所副所長梁志強說,現在往往是用戶主動過來供電所,提出改造需求。“許多問題在改造前就已經協商好,供電部門在實施過程中碰到的阻力更小了。”
“我們所會先和當地村委溝通他們的用電需求,再作出改造方案,并和村委達成協議簽署合同,由村委提供線路走廊、配電房用地,解決青苗賠償等問題。”鄧衛峰說,憑著這樣的辦法,先易后難,農網改造很快在全鎮順利鋪開,目前夏崗村、西旺村、江溪村等村已經完成了線路的華麗轉身,大社村、洞心村、新村站等也將很快完工送電。
同時,供電部門也在主動創新農網改造的方式方法。通過強化政企聯動機制,建立農網改造升級工作與電網投資額掛鉤制度,對政府支持力度大、項目進度快的地方給予投資傾斜鼓勵。
據統計,2016年,肇慶市完成農村電網投資9.7億元,2017年落實農村電網改造升級投資13.88億元。按照計劃,2017年底,肇慶市將完成中心村農網升級改造;2018年基本完成新一輪農網改造升級任務;2020年底,肇慶市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要達99.9%,綜合電壓合格率98.6%,配網自動化覆蓋率、智能電表覆蓋率均達100%,實現動力電全覆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