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澤、圓潤度、成珠率,全部都達預期目標。”11月16日,在諸暨市直埠鎮的生態循環珍珠養殖工廠里,一批珍珠蚌迎來豐收。一粒粒圓滾滾的珍珠破殼而出,閃耀著溫潤的光澤,讓在場的人贊嘆不已。工廠負責人傅百成說:“以前從9毫米的珠核長成13毫米左右的珍珠,需要兩年左右的時間,現在只需要6個月。”
這是諸暨全面推進珍珠養殖產業轉型,實施生態化改造,所取得的一大成果。作為“珍珠之都”,諸暨淡水珍珠年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73%。然而傳統的珍珠養殖管理粗放、投飼污染風控能力低,產出珍珠品質不高,不僅影響了區域水體環境,更制約了珍珠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既要珠光寶氣,又要碧水清波!全面剿滅劣Ⅴ類水行動開展以來,諸暨退騰禁養區珍珠養殖面積13000余畝,占了養殖總面積的一半以上。珍珠養殖減量不減質,在山下湖等珍珠主產區,各養殖場探索低污染、高品質的生態循環智能化養殖模式。
以傅百成的養殖工廠為例,面積不到4畝的大棚養殖工廠可以養殖20萬只珍珠蚌,相當于傳統養殖模式下150畝水域的養殖數量。
如此高密度的養殖,水污染問題如何解決?“我們對淡水珍珠養殖水域進行生態化調控,以電刺激、聲波激發等技術,提高優珠率,減少餌料污染。”傅百成說,大棚養殖槽本身就是一個小型的生態系統,珍珠蚌被養殖在最上一層,排泄物由魚蝦等生物消化處理,池底的固體沉淀物通過水下機器人進行自動除污。養殖尾水可循環利用,經過物理、生化處理后,再進入養殖槽內,基本實現了尾水零排放。
除生態循環智能化工廠養殖外,各珍珠養殖場還進行了外部生物消納改造,構建人工濕地進行尾水處理等多種生態化改造模式。今年,諸暨市將確保市內1萬多畝珍珠養殖塘內水質達Ⅳ類水標準,處理排放尾水達Ⅲ類水標準。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