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蔚藍色的青海湖里,生長著一種特有的珍稀魚類——青海湖裸鯉。近十多年來,從瀕臨滅絕到魚翔淺底,這一條魚的興衰,既見證了青海湖生態環境的變遷,也無疑成為青海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個縮影。
人工救護
隆冬季節,高原上滴水成冰。位于青海省西寧市的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里溫暖如春,無數條兩寸來長的灰黃色小魚在水池里歡快地游動。
記者了解到,這些魚苗共有約500萬尾,是2017年裸鯉洄游時采集培育的。再過5個月,又到今年的洄游季,它們將被放歸自然,回到母親湖青海湖的懷抱。
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主任史建全介紹說,每年洄游季,技術人員都會采集裸鯉親本,進行人工采卵受精、孵化,然后將身長1.5厘米左右的魚苗運回至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進行培育,經過一年的育種培育,身長7.4厘米以上并經過檢驗、檢疫和專業鑒證的魚苗會被運回到原河道進行放流。
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的青海湖,是中國最大的內陸咸水湖,也是阻止西部荒漠化向東蔓延的重要水體。而青海湖裸鯉是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種和主要魚類資源,是青海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海湖裸鯉俗稱“湟魚”,經過千萬年的生存演變,成為一種體長側扁、無須無鱗的鯉魚。高原苦寒的生長環境使其生長速度十分緩慢,每10年大約增重0.5公斤,且繁殖能力較低。但是肉質極其鮮美豐腴,營養豐富。作為青海特產名揚四海,游客凡到青海無不以品食湟魚為快。上世紀60年代,作為“救命魚”,一度是家庭、食堂的主菜,遭到瘋狂捕撈。到改革開放初期又成為商品經濟的杰出代表,盜捕肆虐。
生態保護
據監測,2002年青海湖裸鯉資源量為2592噸,僅占原始資源量的0.81%。2004年,青海湖裸鯉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青海省農牧廳漁業局長王海說,為保護湟魚,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青海省先后五次實施“封湖育魚”,于2002年開始實施了嚴格的“零捕撈”措施,加大對盜獵分子的打擊力度。同時,展開了對裸鯉人工增殖放流技術的探索。
統計數據顯示,從2002年人工增殖放流技術實施至今,青海湖裸鯉救護中心累計向青海湖放流9497萬多尾裸鯉魚苗。
根據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的評估結果,增殖放流對青海湖漁業資源恢復的貢獻率高達23%。
近年來,青海省還投入巨資對青海湖流域實施了系統的生態環境保護與治理。“通過長期的保護,青海湖整體生態環境明顯好轉。”王海說。
監測顯示,青海湖水體面積近年來持續擴大,水位不斷回升,濕地增多了,沙地減少了,裸鯉資源總量提升到8萬噸,15年間增長了30倍,青海湖也迎來了更多的水鳥前來繁衍棲息……
群眾呵護
“用‘萬鳥云集、魚翔淺底’來形容青海湖的生態勝景一點都不過分。去年8月初,我帶客人去青海湖151景區碼頭,在路邊就能看到湖有很多魚在淺水里游動,感覺都快上岸了。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從事旅游工作的小林告訴記者。
每年6月初湟魚洄游季,“半河清水半河魚”的場景不斷上演。“特別是去年洄游季,滿河都是逆流而上的魚,魚太多了,有些都被擠到了河岸上。”從小居住在青海湖邊的李一帆說,“從小到大,我都沒見過像去年那么壯觀的洄游場景,湟魚數量明顯在增加。”
湟魚資源量的回升還得益于群眾環保意識的覺醒。每到裸鯉洄游季都會有一群手持鐵锨、“裝備齊全”的人在洄游路上幫助裸鯉洄游產卵,他們是沿湖百姓自發組建的“海濱藏地應急救援隊”。
擔任隊長的李一帆每年洄游季都會帶著隊員巡湖。誰又能想到,這個投身環保事業的救援隊隊長,昔日竟是位打魚能手。他的外公在60年代是村里的打魚隊隊長,青海湖沿岸十多個村莊都曾靠打魚為生……
王海說,曾經魚救人,如今人救魚。裸鯉資源的及時救護,有效維護了青海湖魚鳥共生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這一條魚的命運轉變,也代表了廣大青海人民生態理念的成熟與飛躍。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