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牌儀式
1月11日上午,嶺南師范學院與中華全國工商業聯合會水產業商會、廣東省粵西水產協會、湛江市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湛江市水產進出口企業協會、湛江市水產商會、湛江市冷鏈物流協會等六大水產商會共建“水產國際商務學院”舉行揭牌儀式。
嶺南師范學院校長劉明貴,廣東省粵西水產協會會長、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名譽會長、恒興水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四,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歐先偉,中華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會長、湛江虹寶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田全海等領導嘉賓先后在成立大會上致辭。成立大會由我校副校長邵樂喜主持。
嶺南師范學院校長劉明貴致辭
“水產國際商務學院的成立,將有力推動水產行業國際化的發展,拓展藍色經濟空間,也標志著我校協同創新、協同育人打開新的局面。”劉明貴表示,我校與六大商會聯合培養水產國際商務本科人才,具有人才培養切合度高、針對性強,校企合作協同度高等特點,填補了水產國際商務領域人才培養的空白。學校將以協同創新為引領,構建多主體協同機制,有效整合各水產商會和企業優質資源;匯聚校內外、國內外相關領域專家,開展國際商務、水產科技、水產食品研發等領域的研究與應用發展;全面構建涵蓋本科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和短期培訓的水產國際商務人才培養體系,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國際水準的高端水產人才;以將來的粵西水產文化展覽館、水產文化刊物為主陣地,促進粵西本土乃至中國和世界水產文化發展史的普及、研究與傳承。
廣東省粵西水產協會會長陳四致辭
陳四指出,水產行業是湛江的支柱產業,每年產值不低于500億,從業人員有100多萬,較大規模的企業每年招聘的入職大學生有三四百人,這是潛在的巨大人才市場。他希望,雙方采用合作共建的模式,推進教育共同體、辦學行業化、全面應用型,行業同仁把水產國際商務學院當成水產人自己的事業,凝聚政、產、學、研、用的優質資源,定向培養水產行業應用型行業人才,有效提升畢業生的適崗度,切實解決水產行業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
湛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歐先偉致辭
歐先偉表示,嶺南師范學院和水產行業、企業、協會善抓機遇、搶抓機遇,探索人才培養的一種新模式,順應了湛江開放發展、湛江水產行業自身發展和高校辦學及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需要。湛江市政府將會大力支持水產國際商務學院的建設發展,把水產國際商務學院打造成一個樣板,帶動行業、商會、企業建立起更多的家電、紙業、鋼鐵、石化等行業學院,培養積蓄人才,促進湛江經濟社會的發展。
中華全國工商聯水產業商會會長田全海致辭
田全海表示,水產國際商務學院作為嶺南師范學院應用型人才培訓的探索,不僅傳承了產學研教育的優勢,也彰顯了高等教育自覺實踐十九大,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了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精神。他希望水產國際商務學院通過訂單培養、選入課程、定向冠名等合作教育模式,培養具備深厚的理論基礎,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具有水產行業的視野與思維,精通水產行業的知識,能夠解決水產行業具體問題的應用型本科人才,讓他們成為水產行業發展的智力源和生力軍。
嶺南師范學院副校長邵樂喜主持會議
聘任儀式
會上還進行了水產戰略合作委員會成員和水產國際商務學院行政管理成員聘任儀式。
會議現場
湛江市商務局局長楊文光,湛江市海洋與漁業局副局長楊偉,湛江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執行會長、湛江東洸水產有限公司董事長余光文,湛江市冷鏈物流協會會長、亞洲海產(湛江)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超,國聯水產開發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漢等領導嘉賓出席成立大會。學校有關二級單位主要負責人和相關科室、教學系負責人和學生代表共同參加了大會。
合影留念
嶺南師范學院
(原湛江師范學院)是一所具有百年師范教育歷史的廣東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坐落在中國大陸最南端的美麗港城湛江市。學校1904年始設師范科教育,1978年更名為雷州師范專科學校,1991年升格更名為湛江師范學院,2014年更名為嶺南師范學院。
在百余年的師范教育歷程中,學校肩負興學育人的辦學使命,凝練了“勤教力學、立己樹人”的辦學理念和“崇德、博雅、弘志、信勇”的校訓精神,堅持“立足粵西、服務廣東、走向全國、面向世界”的辦學定位,培養了大批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和社會應用人才,為粵西地區乃至廣東省的教育文化事業和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應有貢獻。學校2000年成為全國第一所通過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合格評估的師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中獲得優秀級,2010年被列為廣東省新增碩士學位授權立項建設單位, 2016年列入廣東首批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廣東省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示范校;并先后獲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群眾體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綠化先進集體”“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薄敖逃看髮W英語教學改革示范!焙汀皬V東省文明校園”等榮譽稱號。
學科專業齊全,構建完備的教師教育體系。設有18個二級學院,建有省優勢重點學科2個(教育學、化學)、省特色重點學科4個(課程與教學論、高分子化學與物理、漢語言文字學、材料物理與化學),校級攀峰學科3個、優勢學科6個、特色學科3個以及校院共建學科8個,F有本科專業65個(其中師范類專業33個),涵蓋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史學、理學、工學、農學、管理學和藝術學等10個學科門類;擁有國家級特色專業2個(漢語言文學和化學)、省級特色專業6個。師范專業涵蓋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學前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培養類別,形成了門類齊全、培養培訓一體化的完備的教師教育體系。學校面向全國18個省區招生,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3000多人。
優化辦學資源配置,不斷改善辦學條件。校本部占地面積近1000畝,校舍面積58萬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近2億元。圖書館擁有紙質藏書221萬冊、中外文紙質現期刊1938種、電子期刊9.37萬種。建有“全國重點建設職業教育師資培養培訓基地”“全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基地”國家級基地2個及中小學教師、職業教育師資、幼兒園園長、學前教育師資等省級師培基地4個和省級中小學教師發展中心1個,廣東高校教師教育教學技能實訓中心、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和化學教學提高型重點實驗室等省級教學平臺14個。建有省級智庫1個(中國-東盟教育文化研究中心),廣東省普通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實驗室1個(特殊兒童心理評估與康復重點實驗室),省級工程研究中心8個(廣東省熱帶特色資源植物開發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粵西資源化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粵西海鮮資源可持續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辣木資源開發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粵西特色生物制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粵西地區太陽能特色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清潔能源材料化學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粵西機電產品設計與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省級協同創新培育平臺1個(粵臺教師教育協同創新發展中心),省級工程技術開發中心3個(廣東高校新材料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高校植物工程技術開發中心、廣東高校數字化學習工程技術開發中心),省級重點提升平臺1個(廣東高校新型光電功能材料研究開發中心),廣東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個(粵西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廣東省現代農業科技創新中心1個(廣東省熱帶特色資源植物科技創新中心)、國際暨港澳臺合作科研平臺1個,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研究基地1個,湛江市重點實驗室2個。設有教育研究院、新材料研究院、嶺南文化研究院等校級研究機構3個及研究所60個。
以優師為本,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F有教職工1500多名,其中教授143名、博士289人,高級職稱教師占42.6% ;碩士學位以上教師占85.4%;廣東省“千百十工程”培養對象151人,28名教師被聘為兄弟院校碩士和博士生導師,58名教師獲授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優秀教師、省級教學名師和南粵優秀教師等稱號;21人被遴選為廣東省“揚帆計劃”人才;9人被遴選為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青年教師培養對象;21人被評為省級“強師工程”資助對象。聘有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為客座教授和兼職教授。教師勤教力學、立己樹人、為人師表,學校獲授“廣東省師德建設先進單位”。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樹立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負責任、強能力、善創新”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著重推行“教學研做”互動合一,培養具有駕馭課堂的教學力、體驗反思的教研力、協同創新的實踐力、心志專一的堅持力和為人師表的引導力的“五力型”優質教師。近年來,學生在全國及省級學術科技、專業實驗、師范生技能、體育競技、外語口語、藝術表演和社會實踐等競賽活動中屢獲殊榮。畢業生考研錄取人數逐年增長, 2017年考研錄取率居全省高校第五位、全省同類高校第一位;就業率居省內高校前列,畢業生扎根粵西,挺進珠三角,深入京、津、滬、寧、藏等地就業,被國內主流媒體譽為“粵西過江龍”和“援藏良駒”。
協同創新和育人,加強國際交流與校地合作。注重開展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1998年開始招收外國留學生,已培養培訓長短期留學生600多人。同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俄羅斯、日本、新西蘭、白俄羅斯、烏克蘭、印尼、泰國、韓國、越南和港澳臺地區的60多所境外高校和教育機構以及近30所中小學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開展學術交流、專業合作、教育培訓、教師互聘和學生跨文化學習交流活動,每年300多名學生出國學習、實習和研習。與亞洲潛水聯合會合作舉辦亞洲潛水學院,與白俄羅斯國立體育大學合作舉辦以中國武術和體育康復保健為特色的孔子課堂,與白俄羅斯國家科學院哲學研究院聯合成立“中白哲學-文化研究中心”。學校被命名為“廣東省中華文化傳承基地”。充分發揮在人才培養、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優勢,與地方政府部門、企業、科研機構、駐地部隊等各類單位緊密聯系,在教育、科技、經濟、文化、法律與政策研究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在積極拓展辦學資源的同時,不斷提升學校對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當前,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學校堅持“錯位競爭、內涵發展、特色興!钡陌l展策略,立足教師教育改革創新,立足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提高辦學質量為核心,以爭取碩士學位授予權為動力,全面深化教育綜合改革,優化學科專業結構,強化人才隊伍,大力實施創新強校工程,不斷提高辦學水平和教育質量,努力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的高水平師范大學。
學校現任校長劉明貴,主持黨政全面工作。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