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脫貧工作已進入深水區和關鍵期,脫貧攻堅任務十分艱巨,如何依托精準扶貧好政策,最大限度發揮貧困戶的主觀能動性。他在自身努力和駐村工作隊以及村委會的幫扶下,發展泥鰍和龍蝦養殖,一舉摘掉貧困戶“帽子”。他就是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楊華山。
▲楊華山在龍蝦池里忙活
冬至以來,氣溫驟降。一大早,赤壁市太平口村9組貧困戶楊華山就在自家的龍蝦池邊忙活起來,清理雜草,加固圍網。
今年45歲的楊華山是太平口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只有他和年邁的母親,早年雖然承包了幾畝田地,但在也只能混個溫飽。為了改善生活狀況,他選擇外出務工,由于沒有技術,薪酬不高,除去生活開支后所剩無幾。而他的母親已經步入耄耋之年,身體也大不如以前,身邊需要人照料。他決定回到家里,挖個魚池養殖泥鰍,增加自己的收入,這樣既可補貼家用,也可照顧母親。
▲駐村工作隊在楊華山家中了解情況
養殖泥鰍需要新建一口池塘,但他無力解決這個問題,赤壁市水利局駐村工作隊了解到這一情況后,幫他投資開挖了3余畝面積的池塘,又為他申請了3萬元小額貸款,用于購買種苗和飼料。
池塘建好了,資金到位了,泥鰍苗也投放了,能否見成效,從來沒有接觸過泥鰍養殖的楊華山心中沒有底。開弓沒有回頭箭,要干就干好。抱著這個想法,他翻閱書本,上網查找相關資料,還多次去外地考察學習,駐村工作隊也幫忙聯系水產部門的專家對他進行技術指導。
萬事開頭難。經過自己一番摸索和努力,楊華山初步掌握了泥鰍的養殖技術,2016年,他養殖的15萬尾泥鰍長勢很好,產量達到8000斤,當年不僅還清了貸款,而且還有所盈余。
嘗到甜頭的楊華山信心越來越足,他發現養殖泥鰍雖然效益不錯,但容易受到市場行情的影響,加之平時飼養過程中也要十分注意,養殖風險相對較大。2017年,他瞅準了飼養成本更低、市場效益更好的龍蝦養殖。
由于太平口村是赤壁市2017年脫貧出列的10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為了幫助他脫貧,駐村工作隊又為他申請了3千伏的光伏發電項目,一年下來也有3000元收入,加上養殖龍蝦,種植農作物,以及農閑時打點零工,這樣盤算下來,家庭收入已經達到了脫貧標準。
現在楊華山的錢袋子鼓起來了,但他并不滿足,還想幫助村里其他貧困戶,通過養殖提高經濟收入,早日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