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產業的不斷發展伴隨著大量的養殖廢水排放,使得水體污染嚴重,帶來一系列的環保問題。養殖污染已成為繼工業污染、生活污染之后的第三大污染源,成為我國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這些養殖場產生的污染如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必將產生對環境的極大危害,造成生態環境惡化、水產品品質下降并危及人體健康。
在走訪一些養殖場時發現,當因為各種原因導致換水量減少,水體環境會急劇惡化,投餌和對蝦的排泄物使池塘的殘餌、糞便等有害的物質留在養殖池內,藻相不穩定,氨氮和亞硝酸鹽含量升高,水面充滿了泡沫,吃料慢等問題。水中過高的氨氮對蝦體內酶的催化作用和細胞膜的穩定性產生很大影響,并破壞排泄系統和滲透平衡,導致蝦極度活躍或抽搐,失去平衡,沒有活力等。高濃度的亞硝酸鹽會使魚蝦血液中的亞鐵血紅(藍)蛋白被氧化成高鐵血紅(藍)蛋白,而后者不能載氧,抑制了血液的載氧能力,造成缺氧,魚蝦攝食能力低甚至死亡。
而現在的養殖模式,依然是上世紀七十年代的養殖模式(進水+養殖池塘+排水),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養殖的數量也在不斷增加,導致大量的投料和養殖動物的排泄物在水體中長時間積累,不僅污染了養殖池內的水,隨著排放也嚴重影響附近水域的營養化程度。未經處理的養殖廢水含有大量有機污染物質、懸浮物以及氮、磷等營養物,直接排入附近水域不僅可能導致水體富營養化,還會使對有機污染物質敏感的水生生物逐漸死亡;嚴重時水體會發黑發臭,造成持久性有機污染。
不過相比于其他污染來說,養殖廢水是可以回收利用的,也應運而生出現了一些養殖廢水污染的處理技術。國外工廠化水產養殖大多采用生物轉盤、生物接觸池、生物濾池、機械過濾裝置等來取出養殖廢水中的污染物。隨著不斷發展,養殖污水處理技術也在不斷的改進和完善。目前養殖池塘環境生態修復技術主要分為兩類:
1、原位修復技術,也稱立體修復,主要是在水體上層種植植物,在水體下層投放貝類等水生動物,促進池塘營養物質的多級利用等,一般應用于共生養殖模式的土塘;
2、異位修復技術,又稱平面修復,主要是把養殖廢水排出池塘,首先通過物理過濾設備,對水中的糞便、殘餌等雜質進行過濾,然后經過微生物菌劑凈水處理,對溶于水中的氨氮、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進行生物分解,最后將水排入河流實現零污染,或者經過殺菌后重新泵入養殖池實現零排放,實現養殖水體的循環再利用。
零污染排放和零排放的循環水養殖模式,從源頭上進行控制,對環境的修復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但是實際的生產中必須考慮成本,實驗室用于處理養殖廢水,只考慮處理效果,生產上則需要考慮養殖廢水處理的使用成本,對養殖廢水的無害化處理,無法避免產生額外的經濟成本和占用土地資源。污水處理設備又有投資大,能耗高,運轉費用高,需專門技術人員管理等缺點,所以不僅要考慮某種處理方法在技術上的優勢,還要考慮該方法的投資、日常運行費用和操作是否方便等問題。
2017年5月31號,國務院發布《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除了自建和聯合建立污水處理設備,還可以引入第三方治理,建立排污者付費、專業化公司治理、政府引導推動的治理污染。鑒于今年環保在國內各行業得到的關注與調控,相信水產養殖上的污染防治法規很快就會出臺了。
在環保政策下,養殖模式會如何發展,以形成生產發展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生態養殖業經濟?這需要更多的探索來把實驗室和養殖場結合起來。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