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龍魚于水缸中游動時頭部向下45度,這種情況俗稱為”低頭癥”或”潛水癥”,但也有些龍則是向上45度,有人將此種現象稱之為”龍抬頭”(與直升機癥不同)癥,而這二種病征,均是因為喪失了調節上浮與下沉的能力,在此統稱為”浮潛失衡”癥。
這種病癥發生的對象大部份是幼龍,但也不乏有些成龍會突然間發生此種病癥。而其致死率更高達80%。發生的原因主要有幾種;植入的芯片或食入的異物使魚鰾受損、腹腔增生腫瘤壓迫魚鰾、機械性的撞擊等等。
當發生”浮潛失衡”癥時,魚只不論是抬頭或是低頭,均有下潛困難現象,在外觀上有些魚會很明顯的在腹腔中有凸出處,但有些魚則看起來很正常,同樣的癥狀不同樣的外觀,卻也關系到魚只救治的成功率。
若腹腔處有較明顯的凸出處,這表示原來破損的魚鰾已完成了自體修復或是破損的范圍較小,而凸出的部份則是當初破損時,魚只為了調節上浮或下沉平衡所排出的調節氣體,,繼而屯積于腹腔之中,造成魚只的下潛困難,觀察上,此魚除了”浮潛失衡”外,必需表現的很健康,吃食各方面正常,確定之后,可將水位提高到最少2.5英呎(一般標準龍魚缸的高度差不多如此),愈高愈好,因為可以運用水壓的力量,迫使這些恴外屯積在魚體內的空氣排出,若您發現魚只會由肛門口排氣時,則表示情況己經得到改善,假以時日魚鰾將會復原,而這些氣體則會由體腔內完全排出,腫漲處亦會慢慢消去,但若遲遲不見氣體有排出的現象,則表示屯積空氣處,無法經由自然方式排出體外,此時,便得將魚只放入麻醉箱麻醉后取出,再用藥用酒精將細針筒消毒后,以幾乎與魚體平行的斜插角度穿透皮下組織至腹腔中,用這種人工引流方式助其排出意外屯積的氣體,然這種方式需要經驗豐富的老手執行,整個麻醉手術的過程不得超過10分鐘,以免魚只一睡不醒。完成后待魚只恢復食欲,請喂食動物性蛋白質含量較高的昆蟲類佐以小魚等的肉類。但宜多餐少量,待其完全恢復后再改變其飲食習慣。
若在外觀上并沒有明顯的凸出處,此等情況相當危險,此跡象意味著魚鰾并沒有復原,加高水位只會徒增魚只的痛苦,因此反而應減低水位,讓水壓變小,魚鰾才有復原轉為上述情況的可能,而這是”浮潛失衡”癥的關鍵階段,若無法自然復原,往往得到的結果就是死亡。曾與一位魚友在MSN中討論這種情況的解決方式,若運用斷層掃描(CT),確定異物的位置后,以手術方式取出異物后使其自然復原,確是可行之法,然龍魚類的腹腔空間并不大,切開后要取出,則得完全確定位置后才可執行,否則翻找的時間會浪費太多,將魚只放入麻醉箱(麻醉藥物宜用純度較高的藥品)麻醉后取出,并將手術用具(手術剪、手術夾、手術用刀)以藥用酒精消毒后,先以手術刀將腹鯺前小心的切開一小口(0.5cm以內),然后再以手術用的剪刀剪開腹腔約三至五公分后,以手術夾入內夾取異物,若為腫瘤則需以手術剪剪除,最后以每十公分體長注射1cc為單位執行皮下注射1/1000000單位的抗生素后,縫合傷口,傷口縫合后,需將黃藥粉涂抹于傷口處,再放回原缸之中,請注意,手術后的魚只要與其它魚只隔離,以免其它魚只聞及傷口的血腥味,而有攻擊傷魚的情況。此后就得靜待其復原,為避免傷口感染,請在水中加入指示用量的80%黃藥粉。若熬過危險期(二周),此魚要完全復的機率將會很高,若您的縫線不是使用免拆的羊腸線,則需于傷口復原后一個月,再次麻醉拆除縫線。要渡過這個危險的階段,飼主需要有很大的耐心與決心,手術的過程,最好是請專業獸醫師或老手執行。以上手術時間,請在10分鐘之內完成。
“浮潛失衡”癥不論在復原期或危險期,調理病情的期間,水質一定要照顧妥當,ph值要為龍魚忍受范圍內之定值為佳,最佳的情況是中性值(ph7)與弱酸值(ph6.5)間之定值,而為使其新陳代謝的速度加快,溫度應定置于32至34度間之恒值,打氣設備則要比平時再加一至二部,盡量營造一個中性ph值、高溫、低水壓、高氧的恢復環境。傷口復原后,喂食仍以昆蟲類為主,小魚為輔,若可行的話,可以蛙類或鱉(甲魚)為主食。
結論:
當您歡天喜地的新購了一只龍魚回到家中,卻發現此魚的游姿并不正常,游動時總是呈現向下或向上45度角的姿勢,除了姿勢怪異,魚只下沉時顯得相當吃力,請千萬不要猶豫,立即拿回購買的水族館換魚,除非您愿意,并且有把握給予妥善的治療。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防治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