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89.07.05放入1O0尾斗魚成魚,于1個長300公分*寬100公分*高30公分的池塘,水而上種植水草、布袋蓮、睡蓮等,遮蓋面稹約有2/3,在0708起就發現大約有10個泡巢產生,在0714發現有小魚在泡巢下游動,更發現許多泡巢上有黃黃的卵粒,筆者將其撈.出進行許多實驗。
一直到0815左右,突然公魚不在筑巢了,茌經過數口思考后,筆者進行下列幾項推論與實驗:
一、是否水草太茂密,而影響筑巢的地點。0818筆者將池塘予以整理,將過于茂盛的水草修剪,觀察3天仍未變化。
二、是否久未下雨。許多魚類在天然的環境申,需經過連續下雨刺激才能有發情的行為。從0818、19、20連續3天換1/3水,希望能刺激繁殖,觀察3天仍無泡巢現象。
三、是否經過一段時間的繁殖,需休息一段時間球會繁殖昵?
經過止述的贀驗與推論,筆者仍無法得到答案。在0831筆者佇立在池塘前,望著池中的成魚及約80尾1-1.5公分的幼魚,池中末撈清的小魚自然長大,突然靈光一現,啊!會不是太擠了?
0902利用12個長28"寬18*高I7公分的飼育箱,各放入公魚一尾,而在0904有8只公魚吐泡巢,比率高達67﹪,在0904及0907各有1公魚吐泡巢,比率達到83﹪謎題到此解開了,回想在7月份撈幼魚及泡巢時常發現,有1O0尾成魚為什么只有8到1O個泡巢產生,另外有卵的泡巢也不多,答案就是空間太過于擁擠,有些公魚不愿筑巢,有些母魚不愿生卵。到8月中旬時,許多魚兒已達1--1.5公分,整個池中更為擁擠。在生物本能的驅使下,擔心卵或剛孵化的仔魚被吃掉,公魚停止筑泡巢。
之前曾聽一些復育人士談起斗魚,他們常表示,這條魚很難復育,一個池塘中放入數百尾魚,幾個月后或半年后觀察,發覺數量并沒有增加很多。另外也有人表示,放入很多成魚,郄不見泡巢產生。這就是空間擁擠的問題,剛放魚的時候或許會吐泡巢,一旦第一批的小魚長至1-1.5公分,整個空間就會不足,影響公魚筑巢的意愿。此外,如果.一開始就放入過多的魚,那可能就沒機會復育,因此空間擁擠為斗魚復育的最大瓶頸之一。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養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