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遼寧地區氣溫上升較快,養殖池塘水溫將持續上升,可達到18℃-26℃,是水產養殖品種的最佳生長期。由于池塘苗種放養時間較短,水質污染較輕,細菌性等重大疾病不易發生。淡水魚重點關注寄生蟲疾病和鯉魚浮腫病,同時注意各種淡水魚苗夏花階段的寄生蟲和白頭白嘴等疾病。海水養殖注意海參、灘涂貝類及海蜇由于氣溫快速上升引起的各種病害。
一、 病情預測
1.鯉魚:易發生鯉魚浮腫病和車輪蟲、指環蟲等寄生蟲病。重點關注省內主養區和高密度精養區。
2.淡水魚夏花魚種苗:易發生鰓部黏孢子蟲、車輪蟲、斜管蟲病及白頭白嘴病、氣泡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營口、丹東養殖區。
3.烏鱧、鯰魚、黃顙夏花階段:極易發生纖毛蟲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養殖區。
4.草魚:易發生爛鰓、腸炎、赤皮并發癥及車輪蟲病。重點關注沈陽、遼陽主養區。
5.虹鱒魚:易發生寄生蟲類疾病,如小瓜蟲、三代蟲等,及爛鰓、腸炎等細菌性病。重點關注葫蘆島、本溪、丹東、遼陽養殖區。
6.河蟹:易發生蛻殼不遂病、水腫病。重點關注盤錦、鞍山稻田和葦田養殖區。
7.泥鰍魚:易發生水霉病,重點關注盤錦泥鰍魚高密度養殖區。
8.大菱鲆:易發生腸炎病、紅嘴病、細菌性爛鰭病。重點關注葫蘆島工廠化養殖區。
9.海參:易發生腐皮病。重點關注沿海所有養殖區。
10.中國對蝦、南美白對蝦:易發生白斑病毒病、紅體病。重點關注沿海養殖區。
11.海蜇:易發生平頭、長脖、萎縮、上吊病等病害。重點關注丹東養殖區。
12.蝦夷扇貝:易發生由水溫上升和海域污染所帶來的疾病。重點關注大連黃海北部增、養殖海區。
13.灘涂貝類:易發生敵害生物的侵害。重點關注大連、丹東灘涂養殖區。
二、預防措施
建議一是加強水質管理。定時開啟增氧設備,定期換水、注水、消毒,保持良好的水體環境;定期用生石灰、漂白粉、生物制劑等進行消毒和調節水質。同時要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并針對各種癥狀提前做好調節水質、殺菌、改底工作,防止病害發生。二是保證餌料品質,掌握合理放養密度。三是關注天氣變化,提前做好防范工作。如遇到悶熱天氣,應延長增氧時間。貫徹“無病先防、有病早治、防重于治”的方針,避免大規模病害的發生。
1.鯉魚浮腫病:建議采用免疫學原理,增強和提高鯉魚的免疫能力,在發病高峰期前半個月投喂多糖類免疫增強劑。日常管理防止鯉魚產生應激反應,嚴禁使用強刺激性殺蟲、殺菌劑,嚴禁一次性過量加入深井水,嚴禁使用除草劑和對溶氧有制約性的各種制劑。
2.淡水魚夏花魚苗粘孢子蟲病:水溫15度以上時及時對養殖水體接種有益菌,控制藻相平衡,保持水質清新。
3. 烏鱧、鯰魚、黃顙魚夏花階段纖毛蟲病:車輪蟲病以硫酸銅或中藥制劑潑灑防控為主;杯體蟲、斜管蟲病要以魚藥‘纖蟲清’防控為主,采用2次間隔用藥潑灑,上、下午各0.75ppm。嚴禁使用代森銨制劑。
4.淡水魚夏花魚苗的白頭白嘴和氣泡病病:在水花下塘15天左右,全池潑灑“二氧化氯”1-2次,可預防夏花魚苗的白頭白嘴病;在水花下塘10天后,用水質改良劑全池潑灑一次,可預防夏花魚苗的氣泡病。
5.河蟹:對于脫殼不遂病一是要定期全池遍灑生石灰,保持池水呈弱堿性。二是補充營養,在飼料中添加適量的脫殼素及貝殼粉、骨粉、蛋殼粉、魚粉等礦物質較多的物質。三是創造適宜的脫殼環境,保持水體相對穩定。水溫在19-28度,蟹池要經常換水,保持水質清新,在養殖過程中要小心操作,勿使蟹體腹部受傷,也可用1毫克/升的漂白粉或0.3毫克/升的二溴海因全池潑灑。
6. 大菱鲆腸炎、紅嘴和細菌性爛鰭病:加強養殖水質管理,保證水體含氧量,保持良好的養殖環境;強化喂養,科學投喂優質餌料(凍鮮雜魚要消毒),增強魚體的抗病能力,預防疾病的發生。
7.對蝦白斑綜合征、紅體病:蝦池應在高溫期到來之前蓄滿水,盡量少換水,避免有害微生物和病毒的進入;嚴禁大排大灌,避免對蝦出現應激反應引發疾病;定期對蝦池水體進行消毒。
8.海參:要注意控制養殖密度,保持良好的水質和底質環境;定期進行水體消毒;定期潑灑益生菌改善水質;注意降雨對池水鹽度變化,保持適量充氧,防止溫度和鹽度變化太大,引起海參化皮。
9.海蜇:保持充足的餌料量,是防止海蜇平頭、長脖病的關鍵。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疫情預報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