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人工規模化繁殖立體式孵化架 李忠供圖
記者 張晴丹
7月正是黃鱔的繁殖高峰期,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產研究所(以下簡稱長江所)研究員李忠博士每天都在黃鱔繁殖箱前觀察母黃鱔的各種變化,做好實驗記錄。
五年來,李忠在2省5市6家合作社(家庭農場)實現了黃鱔規模化人工催產繁殖示范運轉。其中黃鱔親本規模化產卵率達70%(野生親本)和95%(家養親本)以上;受精孵化率為30%~95%,平均為40%~60%。
這標志著長江所在黃鱔全人工規模化繁殖與示范方面取得成功,對黃鱔養殖業的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苗種稀缺 限制發展
黃鱔是合鰓魚科黃鱔屬的一種魚類,在我國各地均有生產,以長江流域、遼寧和天津產量較多,其味道鮮美,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養殖戶加入養殖黃鱔的行列。
作為我國重要的特種經濟養殖魚類,2017年全國統計黃鱔產量為38.6萬噸,基礎產值超過200億元,其中湖北省為第一養殖大省,占總產量的47.6%。
不過,苗種問題始終是橫在黃鱔產業發展路上的一只“攔路虎”。“目前,黃鱔養殖產業中,苗種絕大多數來源于野生捕撈苗。野生苗數量少,捕撈損傷造成的死亡率高,適合進苗時間短且受限于天氣變化,這些因素限制了黃鱔產業的擴大和持續健康發展。”李忠在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介紹。
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科研人員不斷嘗試對黃鱔進行規模化全人工產卵繁殖研究,此前尚無產業應用報道。
立足養殖戶的實際需求,李忠從2013年開始著手對黃鱔進行人工規模化繁殖工作。他分別在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天門市,安徽省來安縣、廣德縣等地的6家合作社(家庭農場)開展了黃鱔規模化人工產卵孵化繁殖示范工作。
一路走來,實屬不易。李忠在多次失敗與成功的磨煉中,探索出了一套自己的規模化人工繁殖方法,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
優勢突出 實現雙贏
相比其他獲得黃鱔幼苗的方式,李忠開展的黃鱔全人工規模化繁殖與示范工作有三方面的優點:規模化人工產卵極大提高了繁殖效率;車間層疊貨架式微流水孵化,極大節約了繁殖空間;集約化孵化管理,避免了環境變化對卵發育造成的損傷,提高了成活率。
在示范過程中,李忠已經注意到了另外兩個影響規模化的問題,長江所已開始聚焦研究:一是懷卵親本的營養需求;二是病害防治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可以使繁殖場擺脫依靠野生親本的窘境,目前市場購買的野生親本在捕撈過程中,物理傷害造成卵在肚子中已經受到損傷,受精孵化率不穩定;第二個問題的解決有望化解卵黃苗集中死亡的難題,2017年6月10日至20日,單批卵黃苗感染病毒死亡接近500萬尾,這雖然是新生事物必經的挫折,但也給我們敲響了警鐘,預示著產業化之路并不平坦。”李忠說。
李忠解釋道,科學技術成功運用于產業,是眾多專業領域科研人員合作的結果。繁育、養殖模式、營養需求、病害防治等系列領域知識的積累和人員配合才能促進黃鱔產業健康發展,規模化人工繁殖成功僅僅是產業發展的一塊鋪路磚,產業健康發展需要更多科技支撐力量。“困難和挫折一直存在,不過我堅信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記者了解到,市面上2兩規格的黃鱔市場銷售價格在35元/斤左右,這個價格對于老百姓來說還是偏高。對比其他特種魚類,在李忠看來,黃鱔合理的消費價格應在13元~15元每斤,如果降到這個合理的價格,黃鱔的總消費量應該會攀升到70萬~80萬噸。
李忠始終認為,科技的力量應該是讓普通老百姓受惠。“黃鱔苗種規模化人工繁殖這項成果有望降低終端消費價格和提高養殖戶產量,可以實現養殖戶和消費者雙贏的局面。”
截至目前,6家合作社累計出苗超過100萬尾,早期孵化苗種已經順利開口進食,長至6~7厘米,成活率95%以上。各合作社正在抓住繁殖高峰季節,加緊苗種生產。
評論列表 | ||||
|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