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選育的脊尾白蝦“黃育1號”近期獲批新品種認定。經過連續6代群體選育,新品種“黃育1號”具有生長速度快、抗病力強、耐高溫等特點,適宜在天津、河北、江蘇、浙江和山東沿海等地區開展養殖。據悉,目前國內鹽堿水養殖脊尾白蝦技術還處于空白狀態,黃海所科研人員下一步將開發耐鹽堿的新品種,在改善區域生態環境的同時,填補鹽堿水養殖脊尾白蝦的空白,促進鹽堿水漁業的發展,進一步拉動當地經濟和生態效益,實現綜合提升。
經過六代選育耐病耐高溫
“黃育1號”由黃海水產研究所聯合日照海辰水產有限公司,以2011年從渤海灣、萊州灣、膠州灣、海州灣和象山灣收集的約3萬尾野生脊尾白蝦為基礎群體,經連續6代選育而成。脊尾白蝦 “黃育1號”新品種生長速度快,收獲時平均體長較野生提高12.62%,平均體重較野生提高18.40%。2014—2016年,黃海水產研究所研究人員分別在江蘇南通、日照東港區和東營利津地區進行了脊尾白蝦“黃育1號”中試養殖,中試期間累計養殖面積4380畝,新增產值1200多萬元,取得了良好的養殖效果,為當地的脊尾白蝦養殖產業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
經六代選育的“黃育1號”新品種具有抗病力強、耐高溫等特點。脊尾白蝦主要分布于中國大陸沿岸和朝鮮半島西岸的淺海低鹽水域,以渤海和黃海產量最大。上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了脊尾白蝦的繁殖生物學研究,經過多年發展,目前脊尾白蝦年養殖面積超過40萬畝,已發展成為我國海水養殖特色經濟蝦類之一。然而,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脊尾白蝦養殖主要依靠捕撈野生親蝦放入池塘自然繁殖,生長速度緩慢,養殖產量不穩定,且對病原和環境脅迫的防御能力下降,病害發生日漸嚴重,造成巨大的損失。“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養殖所用親體基本上沒有經過系統的人工選育,其遺傳背景為野生型,生長速度、抗病能力尚未達到良種化的程度,良種問題已成為制約我國脊尾白蝦養殖業健康發展的主要瓶頸之一。 ”黃海所副研究員李吉濤表示,因此對脊尾白蝦進行遺傳改良,培育出具有高產、抗逆等優良性狀的新品種,是脊尾白蝦養殖業迫切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將在鹽堿地養殖脊尾白蝦
李吉濤副研究員告訴記者,下一步,將在生長速度快的脊尾白蝦“黃育1號”新品種基礎上,集中開發耐鹽堿新品種。黃海所團隊將在山東東營、河北黃驊等地開展耐鹽堿良種選育,未來計劃在甘肅、青海等內陸地區開展耐鹽堿品種的示范推廣,進一步推動鹽堿水漁業的發展,提供鹽堿水的可養殖品種。
目前,我國現有14.8億畝鹽堿地和6.9億畝低洼鹽堿水域 (以下簡稱“鹽堿水土”),絕大部分處于閑置狀態。而且我國次生鹽堿土壤面積每年以耕地面積1.5%的速度增加,對農業生產和生態環境形成潛在威脅,治理、開發利用鹽堿水土迫在眉睫。研究與實踐證明,發展鹽堿水漁業,可以改變鹽堿土飛揚、侵蝕農田的狀況,并解決鹽堿水造成土壤鹽漬化的難題,從根本上解決鹽堿水的出路問題。良種是發展水產養殖業的關鍵,所以新品種的選育也成為科研人員關注的焦點。漁業養殖的方式多種多樣,包括池塘、工廠化循環水、人工濕地等。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形勢的日趨緊張,鹽堿水的資源利用成為漁業水產養殖業瞄準的新型方向。此外,發展鹽堿水漁業還可以增加就業,并輻射帶動飼料、加工、水產貿易等相關產業發展,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民增收,推動經濟發展。
記者 王偉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