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于小龍蝦廣闊的市場前景,很多人呼吁在廣東開展小龍蝦的養殖。其實,從小龍蝦廣泛的適應性來看,廣東的自然條件養殖小龍蝦完全沒有問題。但是,作為一個病害工作者,我想談談我病害防控角度和生態安全角度對該事的看法。
不提倡在廣東養殖小龍蝦的幾點理由
第一:廣東省是對蝦養殖主產區,而小龍蝦攜帶/傳播白斑病等病毒已經是具有科學依據的事實
廣東是對蝦的主產區,南美白對蝦和斑節對蝦的產量均居全國首位,分別為36.5萬噸和5.08萬噸。近年來,對蝦病害的流行已經讓對蝦產業遭受了嚴重的打擊,而小龍蝦白斑病更是面臨大面積爆發的風險,若在廣東推廣小龍蝦,勢必會造成更大疾病跨物種傳播風險,從而給對蝦產業造成更嚴重的危害。
第二:廣東缺乏大面積稻田支撐
目前,小龍蝦的養殖以池塘、低洼地、河道及蝦稻共養模式為主,而蝦稻共養則是最主要的模式。就這點來看,廣東省水稻面積188萬公頃,比黑龍江、江蘇、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廣西、四川都要少,而且多以雙季稻為主,其中早稻88.9萬公頃,晚稻99.8萬公頃,缺乏中稻和一季晚稻。而其中的粵北稻作區,位于英德縣沙口以北的北部山區,稻田分布稀疏,海拔高,水利條件差,不利于小龍蝦的養殖;同樣,位于雷州半島的西南稻作區,屬于重臺風區,也不利于小龍蝦的養殖。只有中北稻作區和中南稻作區具有養殖小龍蝦的可能,缺乏類似于長江流域各省普及條件。
第三、不得不重視的生態風險
與長江流域的支流多匯集為體量較大的湖泊不同,珠江水系支流雖多,但以河流為主。長江流域小龍蝦逃逸現象普遍,但擁有眾多湖泊的水系特征容易使得小龍蝦更趨向于進入湖泊,從而有可能被湖泊豐富的生態系統或獵食者所自然凈化。珠江流域小龍蝦逃逸則有更多的可能是進入河道,存在破壞堤壩、引發汛情的風險。另外,小龍蝦本身作為外源物種的廣泛傳播風險更要引起重視,只不過這是老話題了,說了也引不起重視。
第四:目前小龍蝦養殖模式相對粗放
眾所周知,廣東省一直存在“寸土寸金”的說法,土地利用率較高,而目前小龍蝦的畝均200公斤的產量相比成熟的、主導品種的產量,可以說是天壤之別。另外,由于小龍蝦種內殘殺習性等因素,高密度精養難度較大。故此,在廣東省缺乏體量的承載,目前又缺乏精養模式的前提下,與其養殖存在巨大病防風險、生態風險的小龍蝦,不如養殖本地產業鏈較成熟的其他品種。
最后,規勸各位從業者和政府主管部門,務請冷靜思考、科學決策,且不可為一時之經濟利益,動搖一個地區的產業格局。當然,上述四點也為我個人看法,是對是錯,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