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溫,也許對于很多養龍的朋友是一個陌生的名詞,這里先為大家解釋下什么叫作積溫。 任何作物的生長發育都要求一定的溫熱條件,水稻起源于低緯度的熱帶地區,也是一種喜溫作物。但我們知道無論是“溫”,還是“熱”,都是些描述性的形容詞,要對溫熱狀況進行客觀而科學地度量,就必須有特定購尺度和標準。
溫度是影響作物生長發育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中“三基點溫度"是度量作物對溫度要求的一種尺度。所胃三基點溫度是作物生命活動過程中所要求的最適溫度以及能忍耐的最低和最高溫的總稱。在最適溫度條件下作物的生命力強盛、生長發育迅速而正常,當臨近其所能忍受的最低或最高溫度時,作物一般會停止生長發育,但還能維持生命。如果溫度繼續降低或升高,作物就會受害,直至死亡。水稻生長發育的最低溫為10—12℃,最高溫40—42℃,最適20—32℃。當然三基點溫度因作物種類、生育時期及生理狀況而異,并且無論是最高、最低還是最適點都是一種溫度范圍。水稻從出苗、分蘗開花結實所能忍耐的最低溫是逐步上升的,從起初的10—12℃到后來的17-20℃。生產上作物的適時播種、收獲也都以溫度的變化為重要依據之一。
在一定的范圍內,溫度越高作物生長發育越快,通過某個發育階段所需時間越短。可以想見這個發育階段內每日溫度的累加值可能是相對穩定的。科學上把一定時期內某一界限溫度以上熱日平均氣溫的累加值叫積溫。積溫既可以衡量某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又可以評價某個地區的熱量資源。
積溫分成兩種,一種叫活動積溫,另一種叫有效積溫。大多數喜溫作物都需在10℃以上才能活躍生長,所以一般將大干10oC的日平均溫度稱為活動溫度,某一階段內每日活動溫度累加即得到活動積溫。假如連續5天,日平均溫度分別為11,9,12,13,14℃,則這5天的活動積溫為Il十0十12十13十14=50℃。活動積溫常用來比較不同地區的熱量資源。但要采用同一生物學零度,譬如均以10℃為生物學零度。農業上把某一作物的活動溫度與其生物學零度之差稱做有效溫度,同理將其逐日累加便得到該階段的有效積溫。象粳稻種子萌發的生物學零度為10℃,秈稻則為12℃,如還以上面連續5天的溫度為例,則對于粳稻這段有效積溫為10oC,而對于秈稻只有3℃。
相比之下有效積溫更能反映水稻生育期間對熱量的要求,不同類型的品種需要不等的有效積溫,只要地理位置和其它外界條件變化不是過大,同一品種對有效積溫的要求通常是穩定的,有人曾研究過上海地區水稻早熟品種澄溪早,其全生育期需大干10℃的有效積溫1260一1280OC,中熟品種原豐早、中稈早為1360一1380oC,晚熟品種廣陸矮4號為1420-1440℃。
在水稻及其它作物的生產中,掌握了其三基點溫度和積溫要求,便可以準確地把握農時安排好生產。
南方漁網編輯:陳如燕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水族養殖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