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的秀嶼港特別忙碌。一艘艘來自各地的集裝箱船舶正在緊張有序地裝卸,糧食、成品油、散雜貨等泊位均是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市港務局局長謝國良告訴記者:“向莆鐵路正式開工以來,自己的手機一直響個不停,我國中部地區不少省份的大型企業集團紛紛來電商量合作事宜,一些企業也開始預訂明年的碼頭泊位。”
湄洲灣畔,不單單秀嶼港如此火熱繁忙,東吳工業區、媽祖城等基礎設施項目的開發建設同樣是如火如荼,今年前三季度,湄洲灣北岸經濟開發區共有17個重點項目開工,湄洲灣北岸整體開發建設取得又好又快的新進展,我市實施海洋經濟強市成效凸顯。
海洋是我市天然的優勢,蘊含無限的潛力。全市海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湄洲灣、平海灣、興化灣三大海灣在轄區內海岸線總長272公里,僅湄洲灣就可建10萬噸級泊位的碼頭達100多個;灘涂總面積約40萬畝,其中已開發利用灘涂約30萬畝;20米等深線以內的海洋漁場面積155萬畝。淺海灘涂可利用養殖面積廣闊,貝、藻、魚、蝦種類的數量位居全省前列。
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為廣大漁民增產增收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全市已形成鮑魚、海參、鰻魚、龍須菜、海帶、花蛤等6大品種組合的優勢水產品產業帶,在全省乃至全國同行業中保持領先水平,我市已是全省重要的鮑魚生產基地,今年前三季度,鮑魚投苗量3.5億粒,產量4000噸,產值8億元;主導品種養殖每年可帶動漁民增收1200多元,每年可新增農村就業崗位3萬多個,漁業經濟、社會、生態效益良好。全市擁有金日、興和、東源等省市級漁業產業化龍頭加工企業20多家。
海洋經濟強,則莆田強。今年6月8日,全省海洋經濟工作會議吹響了全省進軍“藍色產業”的號角,新的機遇面前,我市提出要充分發揮海洋資源優勢,實行陸海一體化、開發與開放相結合,加強海洋高新技術,真正實現由海洋漁業大市向海洋經濟強市的跨越。
港口是我市實現新一輪跨越發展的重要平臺。近年來,我市港口建設突飛猛進。至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已建成3.5萬噸多用途等各類大小碼頭22個,港口現有生產性泊位36個,其中大型深水泊位2個,中型泊位5個。秀嶼港區、東吳港區、湄洲港區成為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我市港口已與世界上27個國家和地區的近50個港口通航,港口吞吐量呈現飛躍增長,今年前三季度,港口貨物吞吐能力已達1000多萬噸。同時,為打破港口東出西進受阻的局面,我市在構筑疏港交通上下功夫。做好五條通港大道、福廈鐵路湄洲灣支線、高速公路湄洲灣支線、濱海大道、向莆鐵路、LNG10萬噸級航道疏浚工程、東吳15萬噸級航道、湄洲灣莆頭5萬噸級航道工程等建設,目前這些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港口優勢得以發揮,起到了筑巢引鳳的良好效應。
在實施海洋經濟強市戰略中,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港口工業集中區的開發和建設,把發展臨海工業作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舉措之一,積極引導臨海工業發展。先后引進和開發了LNG、林漿紙一體化、華港油脂、湄洲灣火電廠、進口木材檢疫除害處理區、國家級木材貿易加工示范區等一批帶動面廣、關聯度強、效益高的大項目,推動臨海工業快速發展。同時,傾力興建媽祖城,打造集旅游、休閑、商貿、餐飲、金融、會展、文化、教育于一體的現代化港口城市,為臨港工業提供完善的生活配套服務,實現“城以港興、港城互動”。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