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易崇良,曾經是一名國企職員,一個月拿著幾千元工資循規蹈矩的工作;他叫蔣開均,曾經是一個普通的養殖戶,一天的任務不過是看護好一口小池塘里的魚兒;他叫杜宜平,曾經10幾年如一日的在外地建筑工地做搬磚工人。他們雖都是重慶人,但以前的身份卻迥異,而他們現在有一個共同的稱呼,那就是千萬級種養殖企業的負責人。究竟是什么“魔力”使他們的身份發生如此巨大轉變?他們創業的成功“秘籍”又在何處?
起死回生 不按套路“出牌”
易崇良,今年55歲,早前在國企工作,每日按部就班的做事,令他感到生活乏味。于是他不顧家人反對,毅然下海經商。第一次創業是投資有關環保材料項目,可因缺乏企業管理等方面的經驗,終以失敗告終。第二次創業是恰逢萬州區武陵鎮黃金村招商農業項目,本就是農民出身的他,經歷首創失敗后,重操老本行會一帆風順嗎?
2012年,他帶領工人日夜開荒整地,建水渠,修便道,他自選的20萬棵桂圓小樹苗終于落地。起初,他按照沿海方法種植,不料重慶入夏后,高溫日曬,樹苗干死一批;冬季低溫霜凍,冷死一批,價值千萬的樹苗還沒結果就已付諸東流。
“土地荒了,我心更慌。”易崇良回憶道,那時,他到處找人尋求“起死回生”的法子。最后,2013年,在中國農科院推薦下,他重新引進6個桂圓品種,同時從四川瀘州買回2萬棵大樹進行嫁接。為了培育健康果樹,易崇良又請來農業服務單位,在農業專家指導下,根據土壤成分含量的多少,對基地里的果樹進行測土配方施肥;根據不同節氣,利用科學管護方法,對果樹修枝整形、保溫防凍、治理病蟲害等。現在,他把每棵樹的產量控制在100斤左右,因為這樣測出的桂圓甜度和外型才最佳。
生產難關度過,而接下來易崇良的銷售模式卻讓大家摸不著頭腦。桂圓樹結果后,他沒急著張羅找經銷商,反而將當年結下的6萬斤桂圓中,拿出4萬斤打包裝箱,先后送到重慶、四川、貴州等省市近1000余家企業,免費供其品嘗。“這些企業大多效益出眾、規模較大。與其臨時被動找市場,不如耐心培養客戶群。”易崇良分析道。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在贈送的企業中,有上百家企業要求提前訂購果樹。原來這是繼免費“送禮”之后,易崇良銷售套路的第二招——訂購果樹。
易崇良解釋,按照協議,每家企業支付1000元/棵的費用,就可獲得該果樹采摘權,同時他們承諾每棵果樹的產量在50-100斤左右。截止目前,這種預售方式,換來200余家企業合作,3千多棵果樹提前預定。
今后,易崇良還計劃引入文化產業、加工廠,實現桂圓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銷售方式除預售外,他將借助“互聯網+”進行線上購買,線下會借助采摘游和各大商超進行商品展示。如今,該企業年收入達千萬元。他表示,作為企業董事長,他會繼續帶領員工打破傳統銷售方式,摸索新的消費模式。
創業兩次失敗,看蔣開均如何化解?
2013年以前,蔣開均一直守著他那口小池塘里的娃娃魚,夜以繼日的工作,然而并沒為他換來更多的收入。一次,從朋友那得知,有一種三倍體虹鱒魚的利潤可達50%。而由于三倍體虹鱒魚屬于冷水魚,對水質、水溫、水量要求極高,尤其水溫不能超過22度,不然它們會快速死亡。因此,他花費了一年時間,翻遍了城里城外的水源。
在2014年,春節期間,他終于找到了合適水域——侯家溪。當時河道還是U形,后來他打通河道,建立300多畝地,400多口池子,將二十多年外出打工攢得4千萬元,幾乎傾盡于此。
“2015年初,因為投入極大,想盡快出成效,所以邊改河道邊修魚池,建了大半便投放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可操之過急,沒來得及修防洪壩,夏天的一場大雨,導致魚池發了洪水,最后僅留下兩桶魚,使他損失了700多萬元。
這場洪水雖沖走了三倍體虹鱒魚,卻帶來了這條河獨有的裂腹魚。裂腹魚也是一種冷水魚,且他的魚池能大規模養殖。他介紹道,這種魚當地產量少,而且只有當地產,在漲大水時,才方便打撈。他恰巧憑借那年的幾十萬斤裂腹魚,成功避免虹鱒魚的“滅頂之災”,收獲了幾百萬元收益。
完善防洪壩后,他再次購買來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他每天親自到魚場喂魚。2016年夏天,養了一年的虹鱒魚已長到7、8斤一條,至2017年底就能出售。可重慶高溫天氣這個埋伏已久的禍根,最終還是爆發了。
2016年7、8月份,開州高溫天氣持續了19天,面對高溫出現時,魚場的水溫在1天內就超過了22度。“前兩天,虹鱒魚還能挺一挺。可當時一度6、7天不下雨,侯家溪河底幾乎都露出來了,水量一變小,水溫瘋狂上飆。一周時間,20萬尾虹鱒魚全被熱死,這一下又讓我虧損200多萬元。”蔣開均說。
那段時間,他整天繞著池子一圈圈轉悠,思考著怎么克服高溫?一次,他開車到魚場上游辦事,看到上游水量比下游大很多,了解后得知,這里有蓄水發電的水電站。他靈機一轉,“水溫升高,再蓄水,不就能緩解升溫問題。”
不久后,蔣開均集資又花費300多萬,在魚場上游修起蓄水壩。解決了高溫隱患,他第三次買回20萬尾三倍體虹鱒魚苗養了起來。同時由于前后砸進6千萬養這魚,為降低風險,他還養殖一些稍耐高溫的冷水魚魚種,來平衡收支。今年,他至少有80萬斤這樣的三倍體虹鱒魚出售,給該企業帶來3000萬元的收入。
抓住時機 糞污化寶變“循環經濟”
和前兩位企業家不同的是,杜宜平是種養殖項目齊抓。
早前,杜宜平徘徊于廣東省各建筑工程中打工,搬磚等苦活都干,一年下來才賺10萬元。十幾年后,身體倍感疲態,他決定返回老家墊江縣。當時他發現重慶農業發展前景不錯,于是開始琢磨農業項目,這一干就是18年。
公司起步時,和其他種養殖企業運作并無區別。十年后,他慢慢感覺到,公司運營越發吃力,再如此下去,只能倒閉。杜宜平算了這樣一筆賬:他養了650多頭肉牛,一年需要2000噸飼料,到市場上統一購買一噸飼料需花費420元。而一頭牛每天生產糞污20多公斤,一天人工清理費的數字也是不敢想象。加之,他還種植了600多畝榨菜和少部分玉米、秸稈,按千畝計算,他化肥一年需1500噸,化肥市場價是每噸800元。
那些年,這些數據每天折磨他難以入眠,后來,環保政策的出臺,讓他壓力倍增的同時,卻為他指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2016年,他將自家的玉米和秸稈打碎混合,按一定比例當做青貯飼料,現在青貯飼料能基本滿足肉牛飼料問題。至于肉牛產出的糞污,會通過雨污分流和干濕分離技術,每年生產出一千多噸干糞有機肥和無法計量噸數的牛沼液。
“我用400噸干糞當蔬菜底肥,另外600多噸出售,一噸現價110元,每年我會收入近7萬元;以前一年要買40噸的有機肥,現市場價一噸需2600元,現用牛沼液還田。總體算下來這種循環利用方式,我一年一共可節省100多萬元。”杜宜平笑著說,因為抓住環保政策推行的時機,目前,他已與10多個農業企業建立固定的合作關系,以銷售干糞和牛沼液。
他除了養牛,還養了一百畝魚,一畝能產兩千斤魚。然而杜宜平不是用閉塞的池塘養殖,而是采用流水養魚方式。他認為,思路同循環利用相似,一方面可以節約水源,減少開銷,另一方面不會污染水質。
如今,他的生態園內建起8個田間沼液存儲池,每一個均有100立方米,并安接了7000米沼液管網。沼液還田灌溉蔬菜,干糞制成有機肥供給各農企,沼氣則免費通到附近村民家中,供其做飯。“這種產出、利用、出售、再生產的循環模式,不僅創造出經濟,為他贏得年收入1600多萬元,還環保造福村民”。
專家點評:果敢出擊 遵循市場規律
大學教授,品牌策劃、管理咨詢及新媒體運營專家,重慶聚變文化傳播有限公司首席策劃楊清波總結道:市場波譎云詭、瞬息萬變,它不相信眼淚,卻也是最好的學校。誰洞悉并遵循市場規律,誰就可能在嚴酷的市場競爭中搶占先機或反敗為勝。難能可貴的是,他們把準了市場脈搏,在巨額虧損的壓力下果敢出擊,使企業的發展累積無形資產。可以預料,他們如果按照品牌戰略的思路總體策劃、系統推進、有序實施,一定可以拓展出更廣闊的市場,打造集知名度、名譽度和首選度俱佳的特色名牌。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