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頭因海而興,歷來重視發展海洋經濟,千方百計做好“海”字文章,大膽向“藍色國土”要效益,著力建設具有現代化水平的藍色產業帶,使海洋經濟成為汕頭的一個經濟支柱產業。自2003年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突破百億大關以來,至2007年底,全市海洋產業總產值預計可達160億元,對比2003年增長約30%,海洋產業對國民經濟的貢獻率不斷提高。
據《汕頭日報》報道,作為海洋大市,汕頭海域面積1.05萬平方公里,是全市陸地面積的5倍,海岸線長289公里,所轄六區一縣都臨海,海洋經濟淵源悠久。2007年,全市海水養殖面積達到14024公頃,水產品總產量36萬噸。其中,養殖產量19萬噸,超過捕撈產量。全市共建立無公害養殖基地31個,面積近3萬畝。
近年來,全市各地充分發揮資源優勢,規劃產業布局,形成了一區(縣)一品或多品的區域養殖生產特色。潮陽區在海門、練江和榕江海、淡水養殖區域中,推進鮑魚、南美白對蝦、中華鱉等特色品種的規模化、產業化生產;在河溪鎮建立“青蟹養殖樣榜池”100畝,帶動水產生態養殖。潮南區引導發展銀魚、甲魚、淡水白對蝦,引進新品種美國鱸魚、二長棘鯛在井都鎮獅圍生態養殖有限公司養殖,開展垂釣觀光,為漁業發展拓展新空間。濠江區在實施萬畝連片江蘺養殖示范的同時,繼續鼓勵高位養蝦企業充分利用技術優勢及市場優勢增資擴產,新建池塘350畝,使全區高位養蝦池1500多畝,年平均畝產超過2噸;海水養殖形成萬畝桿樁式牡蠣養殖業。澄海區繼續抓好三大海圍半咸淡水蝦蟹池的養殖生產,重點發展吊蠔、小貝類、紫菜和龍須菜等一批連片的特色海水養殖基地。金平區繼續擴大牛田洋蟹蝦養殖規模,引進和推廣白對蝦、羅非魚、鰻魚等淡水品種養殖。在海島縣南澳,魚、貝、藻養殖基地比比皆是,太平洋牡蠣、龍須菜、紫菜、網箱養魚、扇貝的養殖成為養殖漁民的主要經濟來源。
豐富的海產資源,為汕頭水產品深加工奠定了良好基礎。連年來,汕頭大力發展水產品加工出口,水產品加工出口名列全省前茅,成為海洋漁業發展的新亮點。目前全市有水產加工企業62家(進出口加工企業38家),年加工量14萬噸。僑豐集團等6家企業被農業部確定為全國農產品加工出口示范企業。去年全市水產品出口4.8萬噸、創匯2.79億美元。同時,汕頭著力發展水產品加工流通業,全市已建成水產品批發市場11座,吸引了福建、海南、廣西和湛江等沿海省市水產品進場交易。去年全市水產品交易量22萬噸,交易額17億元。汕頭還積極引導加工企業做強做大,積極培育漁業龍頭企業。今年,市龍鋒食品有限公司被評為廣東省農業龍頭企業,使汕頭省級漁業類龍頭企業3家。今年汕頭有1個產品申報省名牌產品稱號,另有3個名牌產品上報省復審。目前,全市擁有漁業類的廣東省著名商標5件、名牌產品8個。
科技創新是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之源。近年來,汕頭積極努力提高海洋自主創新能力,先后成立廣東省(汕頭)區域性水產試驗中心和汕頭市海藻生產力促進中心,成為全省第一個藻類專業開發機構,為汕頭海藻科研工作搭建了平臺,整合了自然優勢資源,推動魚、蝦、貝、藻等種類生態養殖新格局的形成;先后開展了《紫菜良種引進和培育》、《“榮福”海帶南移養殖試驗》等科研項目,完成了《汕頭市海藻資源開發利用調查研究報告》,為汕頭海藻養殖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撐。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