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棟棟新穎別致的小樓房沿路悄然崛起,昔日的合浦縣廉州鎮煙樓村如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近年來,隨著“北海生蠔”聲名遠播,煙樓及周邊村莊近海村民大力發展生蠔產業,真正實現了脫貧奔富。
“現在,種田已經不是我們這里的主業,大部分人已經去耕海養大蠔了。蠔產業才是村民的重要收入來源。”近日,在煙樓水兒碼頭,廉州鎮蠔寶農民合作社負責人岑衛東告訴記者,這些新樓房可以說是大蠔樓,里外裝修都挺漂亮,建房的花費三五十萬元是平常事。
北部灣是大蠔養殖的“天然牧場”,近年來,我市積極引導和大力發展以生蠔產業為主導的特色支柱產業,據了解,目前連片的大蠔養殖基地主要分布在西場官井、大坡,白沙沙尾,山口英羅,以及廉州煙樓、高德沙腳、嶺底的淺海灘涂,養殖方式有木樁插養、浮排吊養等,全市養殖面積保守估計在5萬畝、產量12萬噸以上,僅煙樓村就有生蠔養殖面積5800余畝,年產值達6億元。此外,大蠔養殖作業方式是天然放養,還為海洋眾多生物提供了生長空間,有利于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
“近年來大蠔收購價格連年上漲,讓煙樓大蠔身價倍漲。目前平均價格達到了11元/公斤。”養蠔已經10多年的岑衛東是當地人,靠著養蠔,已經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岑衛東說,煙樓地處廉州灣,有長達近7公里的海岸線和廣闊的灘涂,而且還屬于咸淡水海域,對大蠔的繁殖和生長都非常有利。村民們利用這一資源,集中養殖大蠔、對蝦,逐漸形成規模。目前,海養成為這一帶近海群眾的主要經濟來源,讓許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過上了幸福的小日子。
眼下正是生蠔收獲的最佳時節,經過多年發展,現在的煙樓水兒碼頭成了北海最大的大蠔集散中心。岑衛東告訴記者,大蠔產業的興旺,還帶動了周邊馬鞍、乾江、插龍、馬頭等周邊村莊近萬群眾從事與大蠔相關的工作。目前每天回岸的大蠔約200多噸,需要采收、船運、分揀等等的用工過千人,參與工作的群眾收入達到300元以上。
為了進一步發展大蠔養殖,廉州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組織成立了多家大蠔養殖農民合作社,動員鼓勵農戶加入到合作社中去參與大蠔養殖,并組織養殖技術專家為養殖戶進行培訓。在合作社的推動下,讓昔日“吃飯靠耕田,養豬為過年,養雞買油鹽”的貧困村落依靠大蠔產業擺脫了貧窮落后面貌,實現脫貧奔富,走上了致富路。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