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潛江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龍灣萬畝蝦稻共作標準化基地。(省農業農村廳供圖)
湖北日報訊 (記者胡瓊瑤、通訊員曾德云)近日,農業農村部網站發布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名單,潛江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榜上有名,成為全國首批、我省唯一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農業現代化已進入全面推進、重點突破、梯次實現階段,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建設現代農業產業園”。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是在規;N養基礎上,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創新體制機制,形成明確的地理界限和一定的區域范圍,建設水平比較領先的現代農業發展平臺。
去年,農業農村部、財政部啟動首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創建認定工作,經產業園創建績效自評、所在縣申請認定、省級審核推薦、創建績效評價、現場考察等程序,認定首批2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
潛江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以潛江蝦-稻產業為主導,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實現技術集成、農民就業增收,引領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推進農業現代化。產業園總面積590平方公里,包括園林、泰豐和楊市3個辦事處,龍灣、熊口、漁洋3個鎮,構建“兩區一基地”。兩區:即科技創新和綜合商務區、產業集聚與產城融合發展區;一基地,即綠色高效“蝦稻共作”標準化種養基地。
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方式對獲批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給予適當支持。為體現激勵約束,農業部、財政部建立“能進能退、動態管理”的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考核管理機制,對考核不合格的,不再給予獎補資金,并按規定撤銷創建資格,對績效考核成績突出的加大獎補力度。
又訊
590平方公里土地上迸發的力量
文/圖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胡瓊瑤 通訊員 王學軍
圖為:蝦農喜獲豐收。
憑借一只小龍蝦,潛江現代農業產業園,在全國脫穎而出,成為湖北省唯一的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
潛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總面積590平方公里,然而它創造的影響力卻遠不止590平方公里,有邊限,無圍墻,它不僅僅是一個園區,更是現代農業建設的樣板區和鄉村產業興旺的引領區。一只稻田“害蟲”,變身為農業、工業和服務業三棲明星,推動潛江蝦稻綜合產值突破230億元。潛江以創建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為抓手,探索出邁向現代農業發展的新路徑。
堅實的根基從哪里來?
大建基地,建大基地
新的一年,潛江市漁洋鎮橫堤村六組村民張義亮開著新買的小轎車,興沖沖地駛回了家。“去年蝦稻田大豐收,獎勵自己一臺新車。”他說。
張義亮的豐收賬本里,藏著標準化農田建設的貢獻。
潛江稻田養蝦很火,但農民承包的都是零散田塊,沒有規劃、沒有布局、沒有水電路配套,效益難以提高,迫切需要政府提供標準化農田。潛江在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域內率先探索出“統一建設,統分結合”的路子:將零散的農田建設成標準化基地,再返包合作社或村民生產經營;實行統一管理,分散經營,統分結合,合理分配。
2017年,漁洋鎮、龍灣鎮和熊口鎮高標準建設了2萬畝蝦稻共作基地,每個基地都有合作社開展集中育秧、機械插秧、綠色防控和機收等社會化服務,形成“旱能灌、澇能排、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渠相連”的高效生產、美麗宜居的全新格局。蝦稻共作模式已經成為現代農業“小糧倉、小銀行、小水庫和小肥廠”的“四小”典范,種稻養蝦相得益彰。
標準化生產技術普及和合作社“保姆式”服務,讓農民“快樂種田”。今年,產業園基地3098戶農民全部受益,畝產小龍蝦200公斤左右,優質稻谷600公斤左右,畝均純收入4000元,高的達到8000元。同時,普遍減肥減藥40%-50%。72歲的橫堤村老村支書鄒云貴笑呵呵地說,“基地改造前,蠻多人不想種,現在條件好了,效益高了,都搶著種!
沒有參與反租倒包的農民,大部分就近到華山水產、昌貴水產或合作社就業,基本做到人人有事做。龍頭企業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與基地農民構建起“我搭臺、你種地;我服務,你賺錢”的互利共贏關系。
蝦稻產業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凸顯,以產業園輻射全市,掀起了大建基地、建大基地的熱潮,全市建成標準化蝦稻基地70多萬畝,其中,13個萬畝連片基地和65個千畝以上基地。
更高的產出從哪里來?
“高身段”換來“高身價”
精深加工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的關鍵環節,只有做強精深加工,才能換來產業的“高身段”和產品的“高身價”。
產業園基地全部推行“訂單生產”,成為龍頭企業的“原料車間”。潛江龍蝦從田間到工廠,變成原味蝦、茴香蝦、辣粉蝦等系列產品,漂洋過海,爬上了歐美等30多個國家的餐桌。
2017年以來,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項目積極扶大扶強加工企業,撬動社會資本,投資精深加工研發和技改擴規,增加農產品的附加值。
潛江市培育了華山、萊克等13家小龍蝦本土企業,引進了正大集團、安井食品、周黑鴨等多家知名企業,也吸引了央企國企投資合作,在更深層次、更廣領域拓展了小龍蝦產業鏈條,推動了小龍蝦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
華山公司通過和武漢大學合作研發,投資近5億元建成甲殼素深加工中心,把蝦殼“變廢為寶”,從中提煉甲殼素,用于生產醫藥用品、保健食品、化妝品等更高含金量的產品。公司董事長漆雕良仁介紹,甲殼素衍生制品今年實現銷售收入近30億元,實現了潛江小龍蝦產業由傳統農業向現代生物醫藥高新產業的跨越。
潛江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著力建設潛江蝦-稻精深加工中心,小龍蝦加工出口連續14年領跑全國,成為全國唯一的淡水甲殼素精深加工基地,年生產保健食品50億粒,小龍蝦年出口創匯1.5億美元,加工出口10萬噸,約占全省60%,小龍蝦精深加工在全國遙遙領先。
綠色蝦稻稻米加工同樣火爆。潛江產業園稻米精深加工示范企業巨金米業董事長李廣斌說:“精加工的綠色蝦稻米每公斤最高達40元,還供不應求。”
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生產+加工+科技”,聚集現代生產要素,產業園成為潛江現代農業發展的大舞臺。
更遠的發展從哪里來?
接二連三,觸網騰飛
2018年12月21日10時,潛網電商員工何濤網絡訂單上,來自上海的客戶王先生訂了10份凍蝦,次日,鮮香的凍蝦就送到了王先生家中。
以往,農戶找商家,商家找農戶,存在不少買賣難、運輸難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潛江在產業園建設了全國最大的小龍蝦交易中心,年交易總量達35萬噸,占全省60%以上。據了解,潛江小龍蝦訂單能在全國300多個城市做到次日送達!拔覀儤嫿耸、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打通流通渠道,全程冷鏈GPS定位,解決物流最后和最初一公里!睗摼W集團CEO田忠玲介紹。
為增強潛江小龍蝦的吸附和輻射能力,潛江成立湖北小龍蝦交易中心,外埠龍蝦交易量占到了交易總量的60%以上。湖南、江西、安徽等以及我省多地的蝦源,大多通過潛江市小龍蝦交易平臺走向全國、全球。現在潛江市小龍蝦產品遠銷歐、美、日、韓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了買全國、賣全球。
潛江全力推動互聯網+現代農業,建立了全國首家蝦稻大數據中心,通過物聯網信息采集,監管平臺和指揮中心建設,為產業的宏觀調控、生產調度、消費預測等提供科學決策,把準了小龍蝦市場風向標,牢牢掌握市場話語權。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產業發展的生命線。潛江建設了湖北小龍蝦檢驗檢測中心,2018年檢測519批次,合格率100%,讓龍蝦帶著“體檢報告”走向市場。品牌也是生產力,潛江市加大“潛江龍蝦”“潛江蝦稻”區域公用品牌建設力度,探索建立統一店牌、授權編號、網上查詢、年度年檢的區域公用品牌授權經營和雙品牌運行模式。
到過潛江的“吃貨們”,一定去過生態龍蝦城。一只巨大的小龍蝦雕塑赫然豎立,美食一條街、龍蝦博物館、一年一度的龍蝦節,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游客紛至沓來。
從養龍蝦、賣龍蝦到定標準、運營品牌,再到節慶文化和休閑旅游,潛江現代農業產業園正引領潛江龍蝦譜寫新的傳奇。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