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寶魚好吃,養殖過程中卻容易因腹水病和弧菌病引發大規模發病和死亡。近日,針對弧菌病研發的大菱鲆(俗稱多寶魚)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MVAV6203株)正式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該疫苗與2017年誕生的針對腹水病的大菱鲆遲鈍愛德華氏菌活疫苗聯用后,多寶魚的養殖死亡率有望被控制在10%以內,并有效降低養殖用抗生素的使用。
這一成果是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歷時18年探索取得的。該團隊為我國現代水產養殖業的綠色發展提供核心技術與產品支撐,也為我國水產疫苗的產業化開發提供了技術體系與標準模式。
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但近年來病害問題日漸突出,水產動物病害種類達200余種,每年養殖病害發病率達50%,平均死亡率達30%。養殖戶慣用抗生素應對海水魚類病害,但以化學藥物為主的病害防控方案已深層次影響到水環境安全、水產食品安全以及人類健康,成為產業綠色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華東理工大學生物生物工程學院張元興教授團隊從2001年開始從事水產病原致病機制研究及疫苗創制工作,在國內最早建立基因工程減毒活疫苗的設計與開發平臺,以期建立以疫苗接種為核心的病害免疫防控策略,推動水產養殖業向綠色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在國家“863”計劃等科技項目的資助下,“海洋鰻弧菌減毒活菌疫苗的研制”項目率先開展。
弧菌病主要病原體為鰻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張元興團隊在建立和闡明相關毒力基因組生物信息學的基礎上,利用敲除相關毒力基因片段的基因工程手段構建環境安全、經濟、高效價的新型減毒活菌疫苗株。與傳統的滅活疫苗、亞單位疫苗相比,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能夠有效激發細胞和體液免疫,并能通過簡單的浸泡操作完成規模化免疫接種,因而具有突出的應用優勢。
減毒活疫苗的開發需要精確調控免疫保護力與生物安全性之間的平衡,減毒靶點的選擇和組合設計是產品創制的核心。基因缺失減毒活疫苗構建開發策略中的基因缺失是其技術關鍵所在。團隊核心成員劉琴教授、王啟要教授等在對鰻弧菌、愛德華氏菌等毒力基因研究的基礎上,參考國際上的相關經驗,確立了減毒活疫苗構建策略:一是選取影響病原菌在宿主體內定殖能力的芳香化合物代謝途徑合成基因作為基本缺失靶基因,實現病原菌無法在侵染魚體內增殖存活的目的;二是篩選適宜的毒力因子合成基因作為缺失靶點,使其毒力合成能力喪失;三是建立并完善適用于病原菌的無標記缺失技術平臺,采用該技術平臺,實施靶基因的框內定向缺失,構建獲得目標病原株的靶基因單缺或雙缺的無標記突變株作為減毒疫苗株候選株。
歷經18年努力,該團隊終于在國際上率先構建成功不攜帶任何外源基因片段的鰻弧菌減毒活菌疫苗株。在田間預試驗中,1萬尾規模的大菱鲆幼魚在簡單浸泡免疫給藥(1-3 min)后,即可實現弧菌病3個月80%以上的有效免疫保護力。免疫后經國家水產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產品質量檢測,魚體內殘留毒性安全指標優于國家標準。不僅是大菱鲆,對石斑魚、大黃魚、牙鲆等海水魚均具有免疫保護力。
2010年,大菱鲆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研發成果轉化給上海浩思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校企協作下完成新藥注冊,2019年4月正式獲批國家一類新獸藥證書。這是國際上首例被行政許可的海水魚類弧菌病基因工程活疫苗,代表著我國水產疫苗研發的綜合技術水平已經躋身國際前列。團隊主要成員馬悅博士、劉曉紅博士、吳海珍教授和肖婧凡副教授等在病原診斷、疫苗評價、臨床試驗、生產應用等各個環節作出了積極貢獻。
“海水魚發病,受病原、季節、地域差異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兩苗聯用可以更加有效對病害進行防治。”劉琴教授說,中國的海水魚疫苗屈指可數,而國際上,挪威對三文魚疫苗的研發已經發展到7聯苗,日本也實現了3聯苗的突破。目前,該團隊已在布局愛德華氏菌活疫苗和鰻弧菌基因工程活疫苗的聯合應用,為推動國產海水養殖動物多聯活疫苗的誕生,加快推進中國水產養殖業綠色發展而努力。(記者 姜泓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漁藥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