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認識我國漁業發展基本態勢
2016年以來,我國現代漁業建設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總目標,以轉方式調結構主線,深入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創新漁業資源管理舉措,開創了我國現代漁業發展的“平穩、綠色、高質、增收”新形勢。
漁業生產和經濟運行平穩。2012年~2016年我國水產品總產量平均值為6428.42萬噸,增長率在3%-5%之間,處于穩定增長區間。2012年~2017年漁業總產值占農林牧漁業總產值比重一直穩定在10%左右,漁業總產值增速也由高速增長平穩轉向中高速增長,全國水產品批發市場運行平穩、交易活躍、價格穩中有升,水產品國際貿易順差雖有縮小態勢,但是進出口形勢保持穩定。
漁業發展理念持續轉綠。十八大以來,漁業系統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全力推進生態健康養殖模式,堅持漁船雙控制度,加快減船轉產,延長伏季休漁期,啟動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和限額捕撈試點,開展以長江為重點的水生生物保護行動,實施重要水域禁漁期制度,改革漁業油價補貼制度,漁業發展理念持續轉綠。
漁業發展質量持續提升。十八大以來,漁業系統不斷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推進漁業轉型升級,漁業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17年三個產業產值結構逐步調整為49.7:22.9:27.4,以休閑漁業為代表的漁業第三產業異軍突起、蓬勃發展,一二三產業不斷深度融合;養殖捕撈比例不斷上升,2017年養殖與捕撈產值比例達到78.9:21.1,捕撈產量實現同比下降4.7%。
漁民收入持續增長。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堅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斷加大強漁惠漁富漁政策力度,全面深化改革不斷推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相繼實施,都為漁民增收營造了良好的政策環境,漁民收入實現持續增長,2017年漁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8450元,同比增長9.2%。
綜合來看,我國漁業發展方針、理念、路徑和目標比較明確,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我國漁業發展將持續“平穩、綠色、高質、增收”的發展態勢。
新時代現代漁業發展面臨形勢
(一)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現代漁業發展開拓了新空間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城鄉居民水產品消費需求正向“吃好、吃得安全、吃得營養健康”快速轉變,多元化、個性化的需求顯著增多,漁業質量消費、文化消費、休閑消費等逐漸成為新的發展方向,綠色優質水產品、休閑漁業需求空前旺盛,休閑漁業旅游產品也正從高端消費轉變為大眾消費。目前我國漁業產品供給穩定增加,同時高端水產品進口量卻年年攀升,這反映了我國漁業供給側存在許多結構性問題,特別是優質產品、綠色產品和休閑服務產品供給不足。隨著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費理念的轉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不斷追求為漁業開拓高質量發展新空間。
(二)生態文明建設為現代漁業發展提出了新要求
新時代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升至“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的高度。黨的十九大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確立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綠色發展成為主旋律。這為漁業發展指明了綠色發展方向,也提出了綠色發展新要求。作為以自然資源利用為產業發展基礎的漁業,必須堅持把生態建設放在首位,切實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貫徹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理念,需要加大重要水域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力度,建立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體系,加大近海灘涂養殖污染治理力度,進一步降低近海捕撈強度,全面推廣生態健康養殖,為人民提供更多漁業優美生態環境和優質安全水產品,推動漁業的綠色發展。
(三)全面深化改革為現代漁業發展提供了新動力
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進入新時代,需要進一步擴大開放、進一步深化改革,來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來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隨著新時代新一輪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漁業各領域改革也將持續深化、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會深入推進,不斷完善漁業基本經營制度,構建適合中國國情的漁業權制度,不斷優化政策供給,構建有利于現代漁業發展的政策體系,不斷激發改革創新活力,擴大開放力度加快漁業“走出去”步伐,擴大開放深化改革的新紅利將得到逐步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漁業生產力,為建成漁業現代化強國提供強大動力。
(四)鄉村振興戰略為現代漁業發展創造了新機遇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了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任務和基本原則,鄉村振興戰略成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促進農業農村發展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既為新時代我國漁業發展方向、發展目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為我國現代漁業建設、漁區繁榮、漁民增收創造了新機遇。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新時代漁業發展需要通過質量興漁、綠色興漁和品牌強漁,提升漁業發展質量;通過保護漁業資源和減量增收,推進漁業結構調整;通過創新漁區社會治理、建設美麗漁村和漁港經濟區,推進漁港漁村振興。
(五)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為現代漁業發展提供了新支撐
四十年來,我國漁業快速發展得益于漁業科技創新,新時代實現現代漁業轉型升級也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于2016年頒布實施,明確了創新驅動戰略布局和戰略任務,黨的十九大更是明確提出,要堅定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同步發力。隨著創新驅動戰略的實施,多種創新要素得到有效整合并形成漁業發展新支撐,漁業科研院所、涉漁高校、漁業企業等漁業創新主體之間實現協同互動,漁業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和技術推廣體系逐步完善,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將成為引領漁業體制機制創新、發展模式創新、產業業態創新的催化劑,進而為現代漁業發展提供新支撐。
正確應對新時代現代漁業建設面臨的問題
黨十八大以來我國漁業形勢總體穩定向好,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漁業發展的內外部環境都已發生深刻變化,漁業發展的主要矛盾也已經轉變為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水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度利用之間的矛盾,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還比較突出,主要表現為:
(一) 水產養殖數量規模和質量效益不平衡,高質量發展不充分
2017年我國水產養殖產量達到養殖產量4905.99萬噸,占全國水產品總產量的76.12%,但是我們需要看到當前我國水產品常規大路貨居多,優質品牌產品較少,養殖水產品供給出現結構性過剩,還不能滿足人們消費升級的需求和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自1989年以來,我國連續30年水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養殖規模不斷增加,但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不容樂觀,“三魚兩藥”等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時有發生,水產品價格相對長期穩定,勞動力、飼料價格等生產成本卻不斷上升,養殖比較效益不高,數量規模與質量效益的不平衡狀況明顯。我國漁業高質量發展發展路徑還不清晰、政策體系還不完善,離真正的高質量還有明顯差距,漁業高質量發展程度仍然不深、不充分。
(二) 漁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不平衡,生態保護不充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漁業生產迅速發展,在極短時間內解決了群眾“吃魚難”問題,并一直穩居世界第一水產品生產大國。但漁業生產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出現了過度捕撈、水域環境污染、涉水工程建設、魚類產卵場退化、漁業水域荒漠化等漁業資源環境惡化,非健康不生態的高密度養殖、違規用藥等水產品質量安全等問題。雖然我們也實施了伏季休漁、增殖放流、漁船雙控、禁漁期制度,也開始試點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及限額捕撈制度,但是由于漁業執法力量的不足和漁業執法體系建設的不完善,仍然存在休漁期偷捕、電毒炸魚、涉漁“三無”船舶、“絕戶網”等破壞漁業資源的現象。漁業生態保護還不充分,生態保護力度還需進一步加大。
(三) 漁業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二三產發展不充分
經過四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建立了比較齊全的漁業產業體系,形成了養殖、捕撈、水產流通與加工、增殖漁業和休閑漁業等五大產業,我國漁業產業體系雖然全面全但卻發展極其不平衡,第一產業占絕對地位,第一產業產值占漁業經濟總產值的50%,二三產業雖然有了長足發展,但是因為底子薄,水產品加工業發展水平還不足,競爭能力還不足,水產流通技術還不能滿足長時間、大距離活魚運輸要求,冷鏈物流體系建設還不完善,休閑漁業尚處于起步階段,同質化發展現象嚴重,產業融合度不高、帶動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二三產業發展不充分。
(四) 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利用不平衡,國際市場和資源的利用不充分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水產品國際貿易穩定上升,2017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額為324.96億美元,我國遠洋漁業穩定發展,遠洋漁業產量穩定在200萬噸以上,但是我國漁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還不強,不能滿足“一帶一路”戰略和漁業“走出去”戰略的持續推進,進一步拓展國際發展空間面臨較大壓力。國際及區域漁業組織對漁業資源的保護日趨嚴格,對遠洋漁業生產提出了更高的管理標準和要求,入漁國的合作門檻也不斷提高。時,貿易保護主義、地緣政治、海洋權益爭端及一些國家的國內政治斗爭及政策調整等因素,也對我水產品國際貿易和遠洋漁業發展帶來一定影響,國際市場和資源的利用程度有待進一步提升。
與此同時,新時代現代漁業建設還面臨漁業發展空間受限、漁業基本經營制度不完善、漁村振興著力點不足、漁民收入增速放緩、漁業基礎設施和金融支持體系建設不完善等諸多問題,這些都是在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都需要我們在新時代貫徹新理念,繼續堅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來統籌解決。
作者:楊子江 劉龍騰 李明爽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