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記者在湖北潛江市老新鎮秀河村的蝦稻池看到,養殖戶夏良鋒正在收地籠。只見他小心地解開拴在竹竿上的地籠,提起一側的尼龍網,輕輕抖動,籠中的小龍蝦順勢滑落到籠子另一側,最終在籠子出口處聚集。一個地籠收起來,多的有十來斤,少的也有好幾斤。
“5月是小龍蝦上市高峰期,每天凌晨兩三點,我都會來蝦稻池起地籠、收小龍蝦。”忙完手頭的活,夏良鋒的額頭出了密密一層汗,疲憊的臉上卻始終掛著笑容,“這個6畝的池子是今年新開挖的,目前已經賣了1萬多塊錢了。”夏良鋒說。
說起養蝦,夏良鋒信心滿滿。他從2017年開始養蝦,9畝的蝦池當年就收回了成本,2018年純收入近3萬元。“今年陰雨比較多,小龍蝦長勢不太好,價格也上不去,現在池子里庫存的小蝦比較多,下半年行情好的話再多賣點。”
“再怎么也比種地強。”在養殖小龍蝦以前,夏良鋒種過水稻、棉花、小麥、油菜等傳統作物,收入只夠養家糊口。2014年,湘蓮種植興起,每斤價格高達17元,夏良鋒決定試試。他承包了一個池塘開始種湘蓮,沒想到第二年收獲上市,價格卻跌到了6元,夏良鋒血本無歸。他思忖良久,決定將湘蓮池改挖成蝦池。
“我家的小龍蝦不愁銷,也不愁養殖技術。”夏良鋒告訴記者,2017年,秀河村開挖了萬畝連片蝦稻共作基地,成立了合作社,還有專人駐村進行全程技術指導,現在每天都有蝦販來收蝦,足不出村就可以發家致富。
說起接下來的打算,夏良鋒表示不再擴大規模,專注精養小龍蝦。“家家戶戶都在養,收益卻大不同。”夏良鋒認為,池子多了分散精力,消毒、種草、投苗、喂食都不能盡心盡力,小龍蝦個頭也長不大,賣不出好價錢,還不如穩定規模,用心提高蝦子質量。
“像最近的價格,小蝦每斤10元,中蝦就能賣出17元,大蝦更高。”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夏良鋒,思想卻十分活泛、長遠,他加入了合作社的微信群,拜農技專家彭宣國為師,立志將養蝦之路走長久、走到底。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