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海南勤富食品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在加工羅非魚。 本報記者 張茂 攝
開欄的話:
羅非魚被譽為“21世紀之魚”,被聯合國糧農組織推薦為最重要的水產養殖種類之一。這些年來,海南羅非魚產業取得長足發展,產品遠銷歐美等地。為展示產業發展亮點,引導消費者進一步認識羅非魚價值,更好地促進產業發展,海南日報今起推出“關注海南羅非魚產業”系列報道,敬請關注。
■記者 羅霞 陳雪怡
一條魚值多少錢?
海南羅非魚,這一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給出的回答是:絕大部分產品銷往國外,去年海南羅非魚及魚片出口額超20億元人民幣。
羅非魚,被譽為“21世紀之魚”,深受歐美等地消費者歡迎。這條魚,自上世紀“游”到海南,特別是經過近30年的發展,已“長”成一個大產業。從飼料,到養殖,到加工,到銷售,產業鏈條不斷拉長,產業發展不斷優化。
透過海南羅非魚產業的發展史,從中不難看到這一產業的積極和努力,其中有對國際市場的不斷開拓,也有對質量的嚴格把控。
海南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
位于文昌市錦山鎮的湖山溪尾羅非魚養殖場內,一口口羅非魚養殖池塘被周邊綠意包圍,魚兒在池塘里暢游撒歡。這里是國家級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也是海南勤富實業有限公司多個養殖基地中的一個。
“我們養的羅非魚質量有保障,遠銷歐美等地。”海南勤富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周勤富,近日說起該公司的發展情況時頗為興奮。
周勤富,人稱“海南羅非魚大王”,自上世紀80年代起便在海南養羅非魚。他沒想到的是,30年后,他相中的羅非魚領域,不光有養殖,還有加工、銷售;不再是一條條小羅非魚,而是一個大產業。
近些年,勤富公司每年的羅非魚產品銷售額均以20%以上的速度增長,去年的銷售額近4億元人民幣。“我們的產品中,50%銷往歐洲。”周勤富說。
勤富公司的發展,是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的一個縮影。30年的發展,不光成就了勤富公司,還有產業鏈條上的眾多企業和養殖戶等。
省羅非魚品牌建設促進會秘書長韓雪峰將海南羅非魚產業發展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89年到2002年,為本地消費為主的初級發展期;第二階段從2003年到2014年,為以加工出口為導向的高速發展期;第三階段從2015年至今,為綠色產業轉型調整期。
“在不斷優化升級中,海南羅非魚產業逐步壯大。”韓雪峰說。
從規模上看,海南羅非魚產量多年位居全國第二位,出口量占海南口岸出口水海產品的八成以上,是海南第一大出口創匯農產品。中國出口羅非魚近三成由海南產,而歐美市場上大部分的羅非魚來自中國。去年,海南羅非魚養殖面積3.28萬公頃,產量32.68萬噸;海南羅非魚及魚片出口12萬噸,出口額20.7億元人民幣。
從市場上看,海南羅非魚已出口到美洲、歐洲、亞洲、非洲等的5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年來還逐步走上國內消費者的餐桌。
從影響上看,海南羅非魚產業在解決社會就業、帶動相關行業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羅非魚產業直接和間接提供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
“無論從對全省出口的貢獻,還是從產業鏈等上看,羅非魚產業在海南的地位不容忽視,一些發展經驗值得借鑒。”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質量過硬迎合消費需求
海南水產品種類很多,為何羅非魚產業能走上遠銷之路、實現壯大發展?
在省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秘書長覃學友看來,一方面,易于養殖和加工的羅非魚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向世界推薦的主要魚種,國際市場需求很大。另一方面,從氣候及水質上看,海南適宜養出優質羅非魚,是全國羅非魚養殖自然條件最佳的地區。同時,隨著《海南省羅非魚產業化行動計劃》等的實施,特別是加工出口業的快速發展,海南羅非魚產業被強有力地拉動。
美國漁業協會數據顯示,在美國,羅非魚的人均消費量在水產品中位列第四位,僅次于對蝦、三文魚和金槍魚。與此同時,中東、非洲、歐盟等地的羅非魚需求增加。目前,羅非魚養殖業已遍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
面對市場和競爭,海南羅非魚產業的發展,需要靠質量添力。
在羅非魚飼料、養殖、加工等諸多環節,能讓人感受到海南羅非魚的成功并非偶然。
近日,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的一間加工車間里,數百名員工“全副武裝”,對鮮活的羅非魚開片、去皮、去刺,加工成羅非魚片。員工們進加工車間前需全身消毒,并且穿好工作服,戴好工作帽、橡膠手套等。
“國外對食品安全要求很嚴格,我們生產的羅非魚片質量安全有保證。”海南翔泰漁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榮杰對產品質量信心滿滿。
翔泰漁業積極打造飼料生產、種苗培育、深海養殖、加工、出口縱向一體化的產業鏈。“當年發展飼料生產,主要是從質量把控的角度考慮。”劉榮杰介紹說,由于購買的飼料質量無法保證,翔泰漁業生產的羅非魚產品品質受到威脅,為此該公司萌生了發展飼料生產的念頭。
目前,全省有22家水產加工企業獲得HACCP或ISO體系等多種認證,產品成功進入國際市場。
在養殖方面,海南養殖環境全國最優,加上大力推廣池塘精養模式,養殖的羅非魚產品質量安全系數高。
不少國外客商反映說,海南羅非魚肉質鮮嫩、口感好,很受國際市場歡迎。
挖掘國內外市場潛力
回顧發展歷程可以看出,海南羅非魚產業的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一大重要挑戰在市場。
業界人士記得,2008年,金融危機席卷全球,羅非魚市場需求量下滑,包括海南在內的中國羅非魚產業受到明顯影響。前幾年,受國外巴沙魚等沖擊,中國羅非魚出口量下滑。中國羅非魚產量占世界產量的比例,由2014年的40%下降到2017年的24.2%。
一次次的發展挫折,讓海南羅非魚業界更加統一了兩點認識:一是全球羅非魚市場需求大,潛力有待進一步挖掘;二是海南羅非魚產業需在結構優化、品牌打造等上再下功夫,其中包括產品結構的調整、國內市場的開拓等。
“這么好的羅非魚,為什么在國內市場上不夠火?”海南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負責人韓寒分析說,國內一些消費者對羅非魚的質量等情況不了解,有的停留在傳統認知。未來,需要讓更多國內消費者認識羅非魚,并開發更多適合國內消費的羅非魚產品。
“羅非魚國內外消費市場很大,我對海南羅非魚未來發展前景很看好。”周勤富建議,在國際市場需求量下滑時,羅非魚養殖戶可減少養殖密度,從而降低養殖成本,提高養殖效益。他希望金融機構等能對羅非魚產業予以支持,使產業能得到更好地發展。
中國水產流通與加工協會會長崔和預測,到2027年,全球羅非魚總產量有望突破1000萬噸,成為世界產量第一的水產品。
在這一發展潮流中,海南羅非魚產業能分得多少羹,既考驗實力和合力,也考驗決心和耐心。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