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獲得者、“漁民教授”閻斌倫(中)在實驗室里
58歲的閻斌倫,是淮海工學院海洋生命與水產學院教授。一年中大半時間待在海邊、池塘旁、育苗廠的他,和漁民打成一片,被稱為“漁民教授”。30多年來,閻斌倫把魚池蝦塘作為自己教學和科研的“第一實驗室”,將論文寫在池塘邊。
“研究水產,就得沒日沒夜待在池塘邊”
“水里的東西,就是靠經驗、靠積累,離開池塘幾個月手就會生了。”閻斌倫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多年來閻斌倫練就三項“神功”:手就是溫度計,嘴巴就是鹽度計,眼睛就是測量儀。“我把手往水里一插,對溫度的判斷誤差不超過1℃;撩一點水放在嘴巴里,判斷鹽度能精確到千分之幾;一個池塘能產出多少東西,通過取樣,結果誤差不超過5%。”閻斌倫要求自己和學生比漁民更“專業”。
1996年,如東一家育苗廠在養殖池里放入一批苗。有人來訂貨,育苗廠老板著急地找到閻斌倫:“這池子能出多少苗?報多了沒貨給人家,報少了,剩下的苗就怕不好賣了。”閻斌倫測算后作出結論:“能出100公斤!”最后,一共出產102公斤,令所有人佩服不已。
“投放餌料少了,水產種苗幼體吃不飽;餌料多了,又影響水質。”閻斌倫說,“我們這行就像老中醫,經驗太重要了,有些東西沒法用精確的數據來表述,經驗豐富的技術人員,瞧一眼池子里的水,就知道能不能養好魚蝦。”
“育苗季節性強,集中在冬春季,室外陰冷,室內卻潮濕高溫。由于關系到一年的收成,我們長期心理緊張,因此做水產育苗技術大多逃不過風濕病和高血壓。”閻斌倫自己就是如此。
閻斌倫的弟子徐加濤回顧攻克“十一五”科技項目的那幾年:“閻教授在育苗廠一住就是幾個月,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小苗,睡覺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遇上陰雨天,怕蝦子浮頭、異常活動,每晚12點,閻斌倫摸黑爬起來,裹上大衣,打著手電,沿著養殖池塘挨個巡視。如果蝦子對燈光有反應,說明情況正常,他才能放下心來。一趟巡視,至少得兩個小時,回屋躺下睡不多久,早上5點又要開始新一輪巡視。
“幫助養殖戶,認同就是最好的回報”
6月初,連云港市贛榆區海頭鎮北朱皋村,連云港贛榆佳信水產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慶起忙著給八帶魚小苗倒池子——將小苗從舊池子撈進剛換了水的新池。“池子臟了,就要清洗,再加上苗長大后,要減少養殖密度,因此每隔一段時間,都要給小苗倒池子。”張慶起說。
八帶魚育苗是佳信和淮工合作的項目,現已實現全人工育苗。張慶起的企業也成為淮海工學院產學研合作基地和淮海工學院研究生企業工作站,每年都有研究生、本科生常駐研究和實習。“我們在實驗室做出來的東西,必須要到大田里驗證,而大田里的東西,也需要科研技術的支撐。”在張慶起的育苗養殖廠旁邊,有一間實驗室,里面擺滿冷凍離心機、旋渦振蕩器、電熱恒溫培養箱、電子天平等實驗設備。“這些儀器價格高,企業買不起。閻教授牽頭,淮工出資40萬元,才讓我們用上這么好的設備,監測水質、做實驗都方便多了。”張慶起介紹道。
只要養殖戶找到閻斌倫,他總是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1996年4月,啟東育苗廠突然來人找到閻斌倫,原來,這家育苗廠的一批河蟹苗,本該在3天內完成變態發育,6天過去卻絲毫不見動靜,很可能全軍覆沒。育苗場負責人聽說閻斌倫在如東,慕名趕來求助。當天,閻斌倫奔波100公里趕到啟東,在生產車間仔細轉了一圈,憑經驗判斷是餌料出了問題。用顯微鏡一檢查,發現餌料竟是假的。“這是用粉碎的樹葉冒充螺旋藻粉。”閻斌倫當即開出“藥方”,結果第二天天還沒亮,企業負責人興高采烈地打來電話:這批苗活過來了!當時的河蟹苗一斤售價達萬元,閻斌倫為企業挽回幾十萬元的損失。
“科研不能閉門造車,需求才是第一要務”
1993年,贛榆作為全國“對蝦養殖之鄉”,遭遇前所未有的對蝦病害,養殖戶幾乎遭受滅頂之災。確立課題、反復試驗、逐項突破,1994年,閻斌倫與連云港市水產科學研究所合作,在全國首次攻克“河蟹秋冬季人工育苗技術”的難關。僅“九五”期間,這項技術成果就給江蘇帶來直接經濟效益6億元。連云港贛榆正大水產苗種有限公司總經理程同湖回憶,“新技術提前并延長了種蟹的產卵期,以前出兩批苗,后來能出到5批,效益最好時,我的育苗廠年產值近500萬元,足足比原來增加了40%。”
“蝦在水里游,蟹在池底走,貝類鉆淤泥,從單一品種到兩三種一起混養,池塘的利用率大大提高,一畝池塘可以收獲200斤梭子蟹、1000斤雜色蛤、200斤對蝦,最高能賺一萬多元!”張慶起對閻斌倫研發的蟹蝦貝立體混養等新技術贊不絕口。
“投到池塘的蝦蟹餌料殘余和蝦蟹排泄物滋養了單細胞藻類,起到肥水效果,為貝類提供了食物,池塘里的海水實現自我循環,再加上用生物制劑凈化水質,養殖池塘實現了‘零排放’。”閻斌倫解釋道。自從搞了立體混養,贛榆沿海養殖池塘連續近20年沒有發生大的病害。
這項海水池塘高效清潔養殖技術,引發中國海水養殖的“二次革命”。如今,中國2萬公里海岸線幾乎全部采用這項技術,閻斌倫因此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多年專注水產技術科研與推廣,閻斌倫先后獲得連云港市勞動模范、優秀共產黨員、農業部優秀教師、百名教授科教興百村小康工程科技貢獻一等獎、感動港城十大人物等諸多榮譽。最近五年,閻斌倫又聯合幾家科研生產單位,研究脊尾白蝦、梭子蟹和貝類的混養,其中的脊尾白蝦工廠化繁殖技術,在江蘇沿海已累計產生效益50多億元,摘取中國水產業最高獎——第四屆范蠡獎科學技術一等獎。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