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蝦共養”田正進入龍蝦收獲時節,六合農戶正在捕撈龍蝦。 本報記者 董家訓攝
每到夏天,小龍蝦都是南京人的心頭好。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全國范圍內不斷擴大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使得小龍蝦產量大幅提升,量大價跌,也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
外地“稻田蝦”大量涌入
價格降三成,今年小龍蝦更好吃
每到夏天,小龍蝦都是南京人的心頭好。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全國范圍內不斷擴大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使得小龍蝦產量大幅提升,量大價跌,也讓消費者得到了實惠。
小龍蝦價格比去年低三成
眼下正是小龍蝦集中上市的時間,記者走訪我市各大菜市場時發現,今年小龍蝦的售價普遍比去年下降三成左右,“8錢個頭的蝦子,去年要賣到40元/斤,今年至少要便宜10元錢。”一位水產商販說。一些飯店內,去年88元/斤的龍蝦今年只賣68元/斤,很多商家還推出“買三斤送一斤”的促銷活動。
對于龍蝦價格下跌,感觸最深的無疑是養殖戶。在浦口區永寧小龍蝦養殖基地,吳玉龍指著自己承包的200畝水面向記者介紹,去年的這個時候,7—9錢這一檔的小龍蝦,“塘口價”是30多元/斤,今年已經跌至20元/斤。
南京市龍蝦行業協會會長張思洋告訴記者,不光是南京,今年小龍蝦價格下跌是全國現象,在南京、上海、杭州等小龍蝦消費大市,龍蝦銷量雖大,但市場供應量更大,“這在往年是不可想象的。”他說。
價格既然如此“親民”,對消費者來說,小龍蝦也顯得比去年“好吃”了。百度指數顯示,2019年上半年小龍蝦搜索指數隨夏季的到來呈“攀巖”式上升。6月份以來,小龍蝦消費呈現井噴態勢。滿幫貨運大數據顯示,今年5月較之去年平臺發貨量同比上升200%,到了6月,僅月初9天內就超過了上月發貨量的一半。在“618”購物節期間,天貓開售一小時便賣出54萬只小龍蝦。其中,南京吃蝦排名更是位居全國前列,為火熱的“蝦經濟”貢獻了南京力量。
外地“稻田蝦”大量涌入
量大自然價跌,小龍蝦產量的大幅提升,源于全國范圍內大面積推廣的“稻田綜合種養”模式。
滿幫貨運大數據顯示,龍蝦輸出大省依次是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張思洋介紹,今年南京本地龍蝦上市較晚,周邊湖北、安徽和江西的“稻田蝦”則大量涌入南京市場,而這幾個省份,正是“稻田綜合種養”面積增幅最大的地區。
在稻田邊挖出水塘,中間種水稻,四周養龍蝦,不僅能提升經濟效益,還能提高稻米品質,這樣的“稻蝦輪作”或“稻蝦共作”種養新模式,近幾年深受農民追捧,目前南京也在積極推廣這一種養新模式。南京農業大學稻田種養研究團隊負責人王強盛教授介紹,過去農民單純種植水稻效益較低,采用綜合種養模式后,一畝田的效益能提高兩三千元,即便今年龍蝦價格下跌,畝產效益也能達到千元。
不過,在王強盛看來,“稻田綜合種養”雖是大勢所趨,卻也不能盲目跟風,如果不具備一定的技術和經驗,也可能會虧損。
本地養殖戶創新求變
對于利用水塘養殖小龍蝦的養殖戶來說,“稻田蝦”產量提升帶來的沖擊不小,吳玉龍在浦口永寧的200畝水塘,去年養蝦效益高達50萬元,今年預計只有一半。不過像他這樣具備成熟技術和經驗的養殖戶,也并非沒有出路。
“嚴控小龍蝦品質、追求差異化競爭、發展精深加工業,同樣可以提升養殖效益。”作為行業協會會長,張思洋已經在進行這樣的嘗試。在他管理的簡諾合作社,通過投放不同的餌料,精養出規格更大的小龍蝦;利用大棚養殖,實現反季節銷售;加工開袋即食的“本草龍蝦”,拓展銷售渠道。張思洋帶著社員們共同創新,雖然今年第一季的龍蝦行情不好,但他相信,后期的銷售情況肯定會好起來,彌補之前損失的效益。
王強盛教授也認為,南京小龍蝦消費市場巨大,對于本地養殖戶來說,只要能找準定位,發展特色,一樣可以在千變萬化的市場中立于不敗之地。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