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正在推出一種新的檢測工具來檢測海產品中的組胺。
廈門食品藥品質量檢驗所提出的組胺檢測方法已獲得中國國家質檢總局的批準。
未來新的“快速檢測”設備將在全國范圍內分發給SAMR官員,用于檢查餐館、超市和批發市場的魚類質量。目前國內市面上的魚類普遍存在組胺含量過高的問題,此次檢測系統的推行,將大力度整合海產行業,讓更多的消費者可以放心購買產品,提高市場誠信。
政府強調食品安全是今年打擊海鮮走私的一個重要原因。阿里巴巴(Alibaba)等大型零售商,以及中水集團(CNFC)和中糧集團(COFCO)等國有進口企業也參與當中,在分銷網絡和硬件方面投入了大量資金,同時各大公司也嚴禁購買走私商品,因為走私商品不安全因素過高,同時走私商品也可能對企業食品安全和稅收造成威脅。
在中國,食品安全仍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這種擔憂正推動中國各大城市逐漸轉向規模更大、更專業的海鮮批發市場。針對高端消費者和年輕消費者的新一波精品零售商和在線零售商,已將強調食品安全作為一種營銷工具。
組胺中毒
通常發生在食用了加熱不夠且變質的魚之后,魚肉中的組胺是由細菌分泌的組氨酸脫羧酶將魚體內的游離組氨酸降解產生。
人體一旦攝入過多組胺,可引起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強以及支氣管收縮,導致一系列與機體過敏反應相似的中毒癥狀,包括臉紅、頭痛、心慌、胸悶、血壓變化甚至休克等,嚴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一旦出現組胺中毒癥狀,應及時進行催吐、抗過敏等對癥處理。
國內組胺要求標準值
根據對中國出口的水產食品的綱要,發行衛生證明時組胺的檢查標準認定如下:
鮐魚:400mg/kg以下,其他魚類(生鮮、冷凍):200 mg/kg以下。(采自GB 2733-2015)
(注:原文使用的單位為mg/100g)
哪些魚屬于高組胺魚類?
組胺的產生有兩個條件:游離組氨酸和產組胺的細菌。
鮐魚、鲹魚、竹莢魚、鯖魚、鰹魚、金槍魚、秋刀魚、馬鮫魚、青占魚、沙丁魚等青皮紅肉的海水魚,體內含有豐富的游離組氨酸,并存在產組胺的微生物,在適宜條件下極易產生組胺,屬于高組胺魚類。
如何避免組胺中毒?
首先要保證魚類新鮮。腐敗的魚及即使加熱食用,依然可能導致組胺中毒。
買回來的魚要及時吃,如需儲存,也應放在低溫環境中。低溫條件下,細菌生長緩慢,脫羧酶活性也較低,有利于減緩腐敗過程和組胺的生成。
冷凍魚的解凍方式對組胺含量也有影響,一般置于冷藏條件(0℃~4℃)緩慢解凍有利于減少組胺產生,同時可以較好地維持魚肉組織結構,減少汁液流失,保持良好口感。
容易產生組胺的青皮紅肉魚類,更需要確保新鮮,存放前徹底刷洗魚體、去除內臟,烹調時加入少許醋,可有效降低組胺含量。
發表評論 |
用戶昵稱: | |
評論內容: |
|
滑動完成驗證: |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