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因海而生、依海而存、靠海而興。大海給煙臺帶來了旖旎的海濱風光,也給了煙臺豐富的經濟“礦藏”,亟待開發。
“突破海洋經濟和臨港經濟,堅持海陸融合、區港聯動、產業互動。”今年年初,市委書記孫永春在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把發展海洋產業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內容,擺上煙臺經濟發展的日程。
近一年來,建設大港口,培育大工業,發展大物流,開拓大腹地,依托獨特的港口資源優勢,煙臺的海洋經濟建設亮點頻閃,創造出一個個“藍色奇跡”———前三季度,全市海洋經濟實現產值565.67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72.9%。港口貨物吞吐量9494萬噸,同比增長30.6%;海洋漁業實現產值285億元,水產品出口創匯8.5億美元,同比分別增長13.5%和11%;濱海旅游實現收入148.18億元,同比增長27.74%;造船及海洋機械制造實現產值14.2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94.67%。海洋生物制藥、海洋礦產、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等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實現產值36.72億元,完成全年計劃的144.8%。
以港興市
一條日漸明晰的發展主線
11月16日,天氣漸冷,但煙臺西港區3萬噸液體化工碼頭建設工地依然如火如荼。目前,整個工程的主體部分已完工,正在進行設備安裝,10月開始的罐區建設,預計年內投入試運營,20萬噸級和7萬噸級通用泊位,正在做開工前準備工作,預計年內開工。
自2月26日全市經濟工作會議上,煙臺提出新一輪沿海開發以來,這樣的場景在沿海并不鮮見。煙臺909公里海岸線不再沉寂———龍口港10萬噸級通用泊位工程,投資各方已達成共識,正在做開工前準備工作;龍口港進港鐵路全線貫通,并于9月份投入試運營;芝罘灣集裝箱碼頭4個2———7萬噸級集裝箱泊位已完成投資2.6億元;海陽港啟動了中港區、東港區控制性規劃工作,2個10噸級門機裝卸設備,完成了800KVA變電站建設;萊州港擴建工程進展順利……
“依托港口資源優勢,以港興市,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發揮港口對經濟的龍頭帶動作用,是發展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的必由之路!”市港航管理局局長杜福堂對此充滿信心。“到2010年,煙臺港基本拉開現代化大型樞紐港的格局和框架,港口吞吐量達到2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50至300萬標箱。到2020年,煙臺港主體框架基本形成,煤炭、原油液化、礦石、集裝箱、建材和糧食、客滾運輸等運輸系統基本形成,港口吞吐量達到4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1000萬標箱。”
高水平、高質量的規劃是保證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目前,我市海洋經濟發展總體規劃和漁業、旅游業、港口與交通運輸等專業規劃也已編制完成。今后,煙臺將圍繞突出發展港口經濟,重點發展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機械制造業三大海洋支柱產業,培植發展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機械制造業三大海洋支柱產業,培植發展海洋生物制藥、海水綜合利用、海洋礦產、海洋能源和海洋服務業五大海洋新興產業的“1+3+5”的海洋產業體系和建設北部綜合海洋經濟、西部臨港海洋經濟、南部海洋經濟“兩帶一區”的總體布局,發揮自己的優勢和特色,盡快編制完成相關規劃,以推進全市總體規劃的實施。臨港物流園區、石化工業園區、臨港重裝備產業園區等臨港產業專項規劃,都將加快推進,為相關產業的發展奠定基礎。
以港興市,必將提升巨龍騰躍的“點睛之筆”!
骨干帶動
一個日趨突出的發展重點
11月6日上午9時,一艘圓筒形儲油加工船由5條專用滑道移至半潛式運輸船“泰安口”上,并由該船裝運至荷蘭鹿特丹。當日,煙臺萊佛士船業有限公司為挪威SEVANMARINEAS公司建造的圓筒形儲油加工船完工離廠。
這艘總價6000多萬美元、自重達11000噸的圓筒形儲油加工船,針對多種海洋環境設計。該船最大直徑65.15米,主體直徑60米,總高45.8米,主船體高度27米。船上附有直升機升降平臺,建有一座日加工能力3萬桶原油的煉油廠、 一座日壓縮能力達360萬立方米的注氣站,并擁有30萬桶原油的存儲能力。
以造船和海洋機械制造業等為主的臨港工業,正依托大港口,引進大項目,打造大基地,形成大產業。
市海洋與漁業局局長吳德強認為,抓好一個大項目,往往形成一個亮點,帶動一個產業。眼下,大宇造船項目已落戶煙臺開發區;蓬萊巨濤海洋工程公司鉆井平臺建設項目基本竣工;中國化工集團投資3億多元在萊州港區建設42萬立方米液化罐區;煙臺益海糧油二期擴建項目正式建設,將使大豆日加工能力增加到4000噸,每年為港口增加吞吐量100萬噸。一批造船重工、液化儲存、機械加工、建筑建材、海產品加工等產業相繼落戶臨港產業區。
11月6日,我市與省高速公路集團有限公司舉行合資建設經營龍煙鐵路簽字儀式,
標志著我市集疏運體系建設取得新進展,為我市發展港口物流業等海洋第三產業創造了有利條件。“實施港航聯動,發展海上運輸、金融、船代等港口服務業,實現港口服務規模化和產業化,將加快煙臺從海運大市向海運強市的轉變。”杜福堂告訴記者,2006年,煙臺已簽訂造船合同投資金額高達12億元,其中渤海輪渡公司投資7億元的2艘大型客滾船,中鐵公司投資4.9億元建設的“中鐵渤海3號”火車滾裝船,已開工建設,預計2008年投入運營。
科技投入
一個日臻成熟的發展戰略
海洋經濟的騰飛,離不開科技創新和科研成果產業化。
11月7日,《煙臺市2007—2008年海洋和臨港產業人才引進目錄》出臺。今后,我市將重點圍繞加快建設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主的人才引進評價體系招納賢才。
“海洋經濟發展涉及港口、漁業、旅游、海洋機械和新興海洋產業等,海洋科技工作就要圍繞港口與旅游的規劃建設、造船等機械制造業的技術引進、傳統漁業的產業化和高新化、海洋新興產業的開發創新等為重點,扎實推進海洋科技交流與合作。”吳德強介紹了人才引進政策的背景。
我市在海洋科技方面具有良好的基礎和人才、技術優勢,今后煙臺將進一步整合各種資源,加大投入力度,全面提高海洋科技水平,以此帶動海洋經濟躍上一個新的臺階。
———培養和聚集大批海洋科技人才。海洋經濟要發展、海洋科技是先導,海洋科技離不開科技人才。在煙臺聚集了中科院海岸帶研究所、煙臺大學、魯東大學、山東工商學院、山東省海洋水產研究所等一批涉海院校和科研機構,并且大部分駐煙高校內都設有海洋分院或涉海專業。
———校企、科企聯合,推動地方海洋經濟發展。近年來,駐煙高校和科研機構普遍實施服務煙臺行動計劃,魯東大學還專門成立了服務煙臺發展辦公室,其他院校也都指定專門機構和人員,在產學研結合、推動科技進步、加快成果轉化、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煙臺大學與煙臺金海洋國際船舶公司合作,成立了煙臺大學船員教育與培訓中心,目前已具備了培養三副、三管以上的高級船員資格。煙臺大學與海陽鳳城海珍品養殖研究所和蓬萊市興凱水產有限公司共建教學科研實習基地,幾年來為海水養殖業提供了150余萬元的微藻生物餌料。魯東大學與山東東方海洋集團公司合作,完成國家級藻類實驗工程中心的建設,使該中心順利通過國家驗收,并與企業共同承擔了“東方三號”海帶品種胚子體的繁育研究工作。
千帆競發,汽笛長鳴。新一輪海洋經濟大發展的帷幕已拉開,煙臺正著眼于長遠,充分利用岸線資源,規劃海洋經濟和臨港產業發展方向,創造輝煌的“藍色奇跡”!
南方漁網編輯:歐陽洋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海捕產品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