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概述:
海水池塘立體養殖技術是根據不同養殖生物間的共生互補原理,利用自然界物質循環系統,在一定的養殖空間區域內,通過相應的技術和管理措施,使不同生物在同一環境中共同生長,實現生態平衡,提高養殖效益的一種養殖方式。在一個池塘水體中,上層水養蝦,池塘底部養蟹、刺參,池塘的底泥里養殖貝。通過對原有海水池塘進行精深改造,實行蝦蟹貝參生態健康養殖,水中養蝦,水底養蟹,底泥養貝參,蝦蟹殘餌、糞便肥水,水的肥力催生單細胞藻類,貝參類濾食過多的單細胞藻類和有機碎屑,調節水質,又為蝦蟹生長營造良好的環境,達到了互利共生的目的。池塘立體養殖,既有利于生態互補,又可提高經濟效益,是池塘養殖發展的方向,符合經濟生態的原則,進行系統研究和大面積推廣具有重要意義。
近幾年來,蝦池養殖刺參在我國迅速崛起,大多采取粗放經營、廣種薄收的養殖方式,而刺參蝦池生態養殖模式是將刺參、對蝦引入同一養殖池塘,使其形成品種之間相互利用、相互促進、生態互補的生態環境。混養對蝦,可以有效地提高養殖刺參池塘的水體利用率,投喂對蝦的殘餌和蝦糞便既可以增加池水肥度,促進藻類繁殖生長,又可以為對蝦、刺參提供天然的餌料生物。因此,實行參蝦混養是為了充分挖掘參池本身生產潛力,徹底改變單一養參模式,科學開發利用參池養殖海珍品,從而提高參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增產增效情況:
通過該技術的實施,能夠生產無公害、安全、優質中國對蝦產品,節約飼料,降低成本,提高參池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技術要點:
(1)養殖池的選擇
參池所在海區要求水質潔凈,潮流暢通,附近無大量淡水注入和其它污染源,適宜于刺參攝食的餌料生物豐富,尤其是底棲硅藻數量充足,水體鹽度常年保持在26‰以上,最好能納自然潮水,池深在1.5~2.0m,一般養殖面積以10~50畝為宜。
(2)放苗前的準備工作
人工參礁的設置。參池底質環境是刺參棲息的重要條件,對于一般底質的參池可以用石塊、水泥板、空心磚、扇貝籠等壘成堆狀,作為人工參礁,每畝參池堆放體積為100~180m3。 參池消毒。人工參礁設置好后,納水浸泡參池15天,再將池水放掉,采取連續沖洗、浸泡的方法以降低底泥的有機物含量。在放養前20天,用50千克/畝~75千克/畝生石灰進行徹底清塘消毒,以殺滅敵害魚類及病菌、病毒。 在放苗前10天左右,用60目篩絹網納水,水位達50厘米~60厘米。肥水時,蝦池投放50千克/畝~80千克/畝經過發酵的雞糞,或施用無機肥2千克/畝~4千克/畝,以培養池水中的基礎餌料生物。
(3)苗種放養
放苗時間在3月到5月初,即當育苗室中刺參苗體長達到1.5厘米 以上,具備了底棲生存能力,能夠爬行和舔食生活時,便入池放苗,畝放參苗6000頭左右。參苗的投放方法有兩種:一是網袋投放法,體長3厘米 以下的小苗,需裝進網袋中,網袋尺寸為30厘米×25厘米,每袋裝苗500頭左右,網袋要放在附著基上呈半開口狀,這樣參苗爬出網袋后,能直接附在附著基上;二是直接投放法,體長在4~5厘米的參苗可直接投放在附著基較集中的地方,均勻投播即可。
蝦苗放養時間在5月初,規格在1.2厘米~3.0厘米的中國對蝦蝦苗,放養密度為2000尾/畝~3000尾/畝。
(4)養殖管理
水質調控。水質是養殖水生生物的主要生活環境,水質的好壞直接影響養殖對象的生長發育與生存死亡。水質調節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養殖前期(6月份之前),水位不宜過深,一般以1.0m~1.2m為宜,每潮要根據池塘的具體情況適時換水,以利于基礎餌料生物的繁殖及養殖品種的正常生長;養殖中期(進入7月份之后),應逐步加深水位,一般應保持在1.5m~1.8m以上,并加大換水量,保持水質清新,以確保刺參夏眠;養殖后期(到9月份中旬左右),可以適當降低水位,此時刺參夏眠結束,有利于刺參的活動與攝食。
飼料投喂。在整個養殖過程中,不對刺參進行特別投喂,在投喂中國對蝦時適量多投喂對蝦人工配合飼料,并結合蝦池內養殖品種的數量適量投喂部分鹵蟲、人工飼料、雜色蛤和四角蛤蜊等,讓部分殘餌與蝦糞便沉落在池底,以供刺參攝食。
日常管理。定時進行水質監測,控制好水溫、鹽度、溶解氧、pH值等理化指標,調控好水色,并根據池水透明度適時肥水,及時掌握池水中浮游生物的種類和數量。定時向參池內投入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既為刺參提供餌料生物,又起到改善底質、凈化水質的作用。同時,每天要定時巡池,觀察養殖品種的生長、攝食、排便、病害、成活率等情況。夏季應防止池水水溫劇升。大雨過后要注意及時排掉參池表層淡水,并加大換水量,始終保持池水鹽度在26‰以上。
(5)收獲
對蝦收獲多采用閘門掛網、放水收蝦的方法。采用此種方法多趕在大潮汛期間,這樣可以及時補充參池內排出的水,避免對海參造成影響。另一種方法是用網捕蝦,這種方法適用于一次不能全部收獲完的情況,但是容易把池底攪渾。
海參收獲一般采用潛水員下水采捕的方式,捕大留小,一般一年分春秋兩季采捕。
技術要點:
參池要求:有效水深達1.5m以上,底質以沙為主較硬的沙泥底質為好,底質有機物含量豐富。具有一定換水能力,日換水量20%以上。海水鹽度不低于26。
參礁建造:在參池內投放附著基,附著基的數量要充足,根據混養參池的底質特點選擇相應的附著基,如沙泥底可以選擇石頭、空心磚、瓦片等;泥沙底或泥底,則要選擇扇貝籠、柞木枝、自制遮陽網附著基等。
水質處理:
進行漂白粉全池消毒,然后納入清水并把水質培養好。
投放苗種:
投苗時間一般為每年9~11月份,每畝放養密度4000頭,應以大苗為好。
安全措施:
參蝦混養的池塘,必須在排水閘門一端設有標準的外圍網,以防排水時蝦苗被水流沖進袖網內,造成蝦苗傷亡。
防缺氧措施:
在池塘內安裝微孔增氧機,并掌握適時開增氧機的時間。
餌料投喂:
刺參是以植物性為餌,只要水質培養好,就不需再投餌。
渡夏管理:
刺參適應的水溫是零下3℃至零上28℃,夏天高溫季節時,參池應納潮提高水位以利渡夏。
日常管理:
按《中國對蝦養成技術規范》進行。10月份收蝦后,應立即將池水注滿,深秋后水溫逐漸下降,底棲硅藻數量減少,若能適當地向池內投放一點雞糞,有利于海參的促長。
效益分析:
對蝦出池規格平均13厘米,平均畝產對蝦30.5千克。海參出池規格8~10頭/千克,平均畝產海參150千克。
適宜區域:河北、山東、遼寧及江蘇北部沿海。
技術依托單位:山東省漁業技術推廣站
發表評論 |
咨詢:0779-2029779
隨時,隨地,伴你身邊!
圖文推薦
最新綜合新聞
今日要聞
熱點推薦
X